“愛心冰箱,免費領取。”最近,一臺放滿面包、任何人都能免費拿取的保鮮冷柜,在溫州迅速走紅。“愛心冰箱”又叫“分享冰箱”,幾年前從歐洲開始風行。它主張居民將家中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冰箱或冷柜中,幫助有需要的人。今年9月底,上海出現了國內第一臺“愛心冰箱”,隨后貴陽、揚州等地也陸續出現。(11月28日《錢江晚報》)
把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的冰柜或者冷柜中,供需要有幫助的人,一方面解決了每個家庭食品超量而且容易變質的問題。另一方面,又給需要獲得幫助的人,尤其是城市流浪人員或者乞討人員以幫助,避免資源浪費。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部分公眾所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并沒有想象中嚴重。
溫州版的“愛心冰箱”目前還是一己之力——蛋糕店的老板把當天未銷完的蛋糕,供人免費拿取和分享。作為在當地“開先河者”,“愛心冰箱”最大的意義還在于形式上的倡導。即以這種方式來實現分享,并實現觸手可及的善意。
最好的慈善應是最容易實現的慈善。“愛心冰箱”實現起來并不困難,除了救危濟困之外,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事實上,實現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國外,還有大件產品的集中擺放場所,一些家庭把自己不需要,但還能繼續使用的家具或者家電等物品放于其內,以供需求者進行選用,從而讓物品找到了好的歸屬。這種做法,既免去了家庭處理的煩惱,又解決了另一方的現實需要,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當大家都如此做之后,社會的參與度和公眾的支持度,就會實現大面積的增長。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便是所謂的共享。時下提倡“共享經濟”,其實也應成為一種社會文明和道德建設的準則。“愛心冰箱”平臺雖小,卻傳遞出分享的社會價值,這也是其值得提倡與弘揚的主要原因。這種模式既可以簡單復制,也可以通過習慣的培養與鞏固,帶來個體觀念與社會價值的轉變,讓“慮及他人”的價值傳承更有活力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