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澳門團副團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委員賀一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最低工資收入線”的新概念,要求“各地都要合理調整和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
在一個急劇變動、各種社會矛盾突顯的社會轉型期,如何做到持續保障廣大離退休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賀一誠代表從下崗工人自身和政府工作兩方面給出了他的建議。
首先,下崗工人要轉變觀念,積極創業。賀一誠代表說,在南方,工人是缺乏的,南方用的勞動人員大部分來自四川等西部地區。但是很大一部分失業還是在東北等北方地區。北方是大工業基地,這兩年國企轉制、改革,影響了一部分企業,工人下崗的比較多。“北方的工人要有新思維,面對國家整個社會改革、變動的事實,要能上能下,要能像西部和中部的工人一樣,能離開北方,到某個地方,比如兩個三角洲地區創業,開發他們自己新的生活。”當然國家不會忘記老工業基地工人對國家的貢獻,但是目前也許只能做到最低的保障。坐等國家照顧,是無法富裕起來的。
第二,要盡快落實好社會保險金個人賬戶,并使個人賬戶從“空賬運行”轉入“實賬積累”。這對目前打工的工薪階層以后養老非常有好處。我們現在的養老金等保障金還沒有個人賬戶,落實個人賬戶的試點要盡快在全國推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賬戶,應該像香港澳門特區和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一樣,“一個號碼到死”,保證不論工作單位、居住地的變動,退休時都可以拿到屬于個人的一筆保障金。
賀一誠代表反復強調落實個人賬戶一定要盡快,否則,今后三到五年,隨著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攻堅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加速期的到來,政府將不勝壓力。只有盡快落實,才有可能盡早達到養老保險資金長期平衡,形成良性循環。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