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臺灣媒體報道,為了進一步強化臺軍“反斬首”戰力,臺陸軍打算在今年底前把駐金門的第584裝甲旅調入負責臺島北部地區防務的第6軍團作戰序列。此舉完成后,第6軍團的兵力將空前雄厚,戰時最多可擁有近30個旅級單位,臺軍方內部因此而戲稱其為“天下第一軍團”。
輿論注意到,拼湊所謂“天下第一軍團”加強臺北地區防衛力量的舉動,不過是臺當局近期一系列“反斬首”舉措中的一項而已。自今年年初以來,以陳水扁為首的臺當局為擺脫困境,一方面不斷推進“終統”、“制憲”等“急獨路線”,另一方面采取了舉行“反斬首”演習、增調重兵防守臺北地區等一系列舉措,進一步加強了臺軍“反斬首”的演練、部署和規劃,企圖以武力為其“急獨”行動撐腰打氣。
針對臺當局近期這一系列強化“反斬首”戰力的舉措,國際媒體和軍事分析家指出,由于臺軍防衛體系固有的脆弱性,臺軍目前的所謂“反斬首”部署仍然存在著許多漏洞,其真實戰力決不像臺當局所吹噓的那樣“可靠”。
情報搜集四維監視網“疏而漏”
根據臺軍設想,解放軍的“斬首”行動將首先以導彈攻擊開場,因此預警情報就成了臺軍“反斬首”行動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為此,臺當局苦心孤詣,精心搭建了由太空衛星、陸空“強網”和海底“龍睛”等偵察系統組成的海陸空天四維監視網。
但由于種種原因,臺軍花巨資打造的這些偵察系統要么是自身存在缺陷,要么是原有的設計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所組成的四維監視網在情報的搜集上是“疏而漏”,臺當局若想以此保證“反斬首”的需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比如,在太空領域,由于臺灣的發射技術一直受到限制,因此衛星要想上天只能看別人的臉色,而且臺灣偵察衛星的數量少,性能也較差,難以滿足戰略預警的需求。而在陸地和空中戰場上,臺軍大力投資的“強網”計劃雖然貌似強大,但由于臺灣海峽受兩岸距離限制,預警時間最多只有7分鐘,同樣也無法保證臺軍及時調動防衛資源。
反導防御天生缺陷無法彌補
預警情報的缺乏,使臺灣導彈防御系統的作戰效能被打上了問號,再加上臺灣反導防御系統存在著缺少防御縱深這一致命的天然缺陷,使得臺軍高層對其防護能力產生了嚴重的擔憂。
臺灣與大陸之間雖有海峽相隔,但卻并非千山萬水不可逾越,臺灣海峽最窄處的海壇島與白沙岬之間僅寬130公里,最寬處的南口也只不過370公里,這段距離對于高速飛行的導彈來說,只是幾秒至幾十秒的事情,臺灣導彈防御系統在應對導彈襲擊時的反應時間根本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從這一點上說,即使臺灣采購再多的攔截導彈,也難以保證其“首”的安全。
地面軍力裝甲部隊難當重任
作為臺灣政治、經濟中心,臺北地區是臺軍認定的解放軍“斬首戰”重點目標地區,為此臺軍近年來連續增調兵力,不斷加強在該地區的防衛力量。但從目前情況看,臺軍在臺北地區的主要防衛力量仍以陸軍重裝甲部隊為主,剛剛決定調回本島的駐金門第584裝甲旅也是一支重裝甲部隊。這些重裝甲部隊所裝備的主要武器為M60A3及CMl2“勇虎”等50噸左右的重型主戰坦克,行動速度緩慢,尤其是在臺島北部地區河網密布、城市建筑密集的作戰環境中更是難以發揮作用。輿論還指出,戰時交通干線阻塞甚至會動彈不得,再加上臺灣非平原地形越野困難,重裝甲部隊要作為“反斬首”的主角,無異于緣木求魚。
臺軍近年來高調部署的海軍陸戰隊第66旅所裝備的AAV7兩棲裝甲突擊車,實際上是美軍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經定型的舊貨,車身裝甲偏薄且攻擊武器僅為重機槍和榴彈發射器,防護力、攻擊力均較弱,實際戰力并不理想。
至于臺軍目前正積極籌劃的采購武裝直升機,以提高“反斬首”能力的方案,其實際效果也有待觀察。武裝直升機的效能尤其是戰場生存力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大量輕型同時并不復雜的防空兵器(甚至非防空兵器)都能夠對直升機的戰場活動構成極大威脅。
“保命方案”靠不住
所謂“斬首”,就是將打擊目標直接鎖定對方 的政軍領導人以及各大指揮機構,通過精確打擊迅速使敵方的作戰指揮系統癱瘓的作戰行動,其目標是切斷敵高層指揮機構與作戰部隊之間的聯系,至于敵高層領導人的死活并不是問題的關鍵。伊拉克戰爭中,薩達姆等伊政府高層領導并未在美軍打擊中喪命,但由于美軍切斷了其與作戰部隊聯系,實際上也起到了“斬首”的效果。
臺當局最高領導人在面對打擊時,要么是迅速躲進臺北附近的衡山地下指揮所,要么是逃往前來接應的外國軍艦或直接逃亡外國。但在當今的信息戰手段下,無論采取哪一種方式,其與作戰部隊和民眾之間的聯系均無法保障。
臺灣與大陸之間雖有海峽相隔,但卻并非千山萬水不可逾越,即使臺灣采購再多的攔截導彈,也難以保證其“首”的安全。本報特約軍事觀察員施為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