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某國自衛隊代表團來訪。簡短的歡迎儀式后,雙方開始會談。在會談中,雙方談到了自衛隊的問題。在即將轉入下一個話題的時候,該國一位高級官員說:“祝兩軍的友誼長存。”王德定司令員馬上回復道:“閣下,我必須糾正您的一個錯誤。您剛才的話應該改為,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貴國自衛隊的友誼長存。”該國憲法規定,不允許建立軍隊,而自衛隊只用于維護本國國內的秩序。雖然近一段時間該國國內不斷有修憲建軍的聲音,但是,我們的國家和政府對此一直表示堅決反對。而在兩軍會面的這樣一個場合,王司令員以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再一次表明了我國的立場。
本報記者潘婷通訊員余子富吳寒月 寬闊的主甲板上正在舉行一場由中美兩國海軍士兵、中方貴賓和數國駐華武官參加的甲板冷餐會。美軍的小樂隊正在演奏著悠揚的爵士樂,空氣中彌漫著烤肉的香味兒。兩國的海軍軍官身著優雅的白色軍服,在甲板上漫步。習習的晚風吹動著人們的衣衫,時而會聽到高腳杯相碰時的清脆響聲。人們用英語或中文熱烈地交談著。軍艦正對面就是熠熠生輝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和陸家嘴林立的高樓大廈,而向右望去,就是十里外灘的流光溢彩。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正在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這就是發生在十幾天前美國太平洋艦隊旗艦“藍嶺”號來華訪問中的一幕。6月27日至30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訪問海軍上海基地。這樣的場景,對于海軍上海基地的官兵們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了。可作為一名軍事記者,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甲板冷餐會,更是第一次登上外國軍艦。帶著極大的好奇,記者開始了這次采訪。
從《大刀進行曲》到《紅河谷》。
作為中央軍委最早批準的全軍和海軍對外開放的窗口,自1970年以來,海軍上海基地已接待過來自128個國家的各類代表團912批6萬余人次和軍艦87批116艘次的訪問。
每次外艦和外軍造訪上海基地,都要涉及上海市大量的軍內和地方單位。軍內單位包括上海警備區等9家,而地方更涉及不下60家單位。“外事無小事”。這些極其繁雜的協調工作在上海基地已經變成了一個程序。
在采訪“藍嶺”號期間,記者發現很多上海基地的官兵手里都有一份《接待美國海軍“藍嶺”號軍艦訪問上海實施計劃》。
翻開這份薄薄的只有10頁紙的計劃,你看到的是一頁頁整齊的表格。每天都被分為數個小的時段,每個時段對應的接待事項、負責部門和人員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都被詳盡地列了出來。在接待事項中,大到海上會合、引航進港、碼頭迎送、高層拜會、宴請接待、官兵互訪,小到車輛安排、現場指揮、陪同領路、補油補水、廢物處理。而注意事項一欄中甚至細化到“請××預訂并取一束鮮花”、“保衛、翻譯、攝影攝像隨行”等內容。手上拿著這份材料,即使對外事接待一竅不通的人,也可以按照計劃上的內容安排個大概了。”上海基地司令部外事辦公室主任李軍幽默地說。
除了以制定計劃的方式來規范工作,在過去的30年中,上海基地的外軍接待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改進和創新。基地參謀長鄒建忠講到的一件小事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次外軍來訪,我軍軍樂團都要在碼頭上奏樂歡迎。幾年前,軍樂團只會奏一些軍隊歌曲。但是,遇到一些不是那么正式、相對比較生活化的場合,這些激昂的軍歌就顯得不那么協調了。基地領導覺得這是個問題,就和上海音樂學院聯系。從此之后,軍樂團的戰士定期會被送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各種中外名曲的演奏。
“以前,我們只會演奏《大刀進行曲》,現在,在碼頭上也能聽到《茉莉花》、《紅河谷》了。”鄒參謀長面帶微笑地說,“你想想,如果這些外國海軍官兵在我們這里能聽到他們熟悉的來自他們家鄉的歌曲,那他們和我們之間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拉近了。”在危險和意外面前,按客人要求辦。
2001年10月24日,韓國海軍安基石準將率領韓國“乙支文德”號驅逐艦、“釜山”號護衛艦、“華川”號軍需支援艦訪問上海。這是韓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訪問上海,為了能盡快抵達,艦艇編隊高速航行,原計劃與中國海軍引導艦會合時間為清晨4時,結果他們整整提前了約3個小時,在午夜1時左右就已經到達會合點。
10月的東海,變幻莫測,深夜時分,海面上刮起了6級以上大風,平靜的海面突然間洶涌澎湃。按照國際慣例,軍艦來訪實現海上會合后必須馬上換乘,即被訪國的聯絡官要乘坐小艇靠近來訪軍艦,并通過軟梯等工具登艦,然后開展工作。
即便是平時,海上夜間換乘也十分危險,在這樣惡劣的氣象條件下,換乘的危險系數更是成倍增加。可即使這樣,安基石準將還是希望立即與中國海軍艦艇會合并換乘,因為他們希望能夠提前抵達上海并立即開始訪問。
此時,中韓兩國海上只有一天的路程,但這一天的路程,雙方卻走了數十年。如今,韓國海軍艦艇來滬進行友好訪問,這在兩國兩軍交往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基地黨委決定:按客人要求辦。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中方引導艦按要求迅速抵達會合點,在左右搖擺達20多度的情況下,緩緩靠近韓艦編隊,并將艦艏調整至最佳方向。放小艇,攀軟梯,20分鐘后,中方聯絡官安全、順利、快速地登上了韓艦編隊,韓艦官兵驚嘆不已:中國海軍真是神了!
對于上海基地的官兵來說,這樣的臨時變更太平常了。天氣的突變、外艦的故障、外軍臨時改變已商定的方案等等,這些意外時常讓他們準備了數天的方案必須做出顛覆性的調整。“對我們來說,已經沒有什么意外可言,無論發生什么情況,你都必須去處理。”為慶祝中泰建交30周年,2005年3月3日至7日期間,泰國海軍學院副院長威通少將率領“納臘萱”號、“邦巴功”號護衛艦及“蘇林”號登陸艦訪問上海。
抵滬之前,“蘇林”號登陸艦已出現故障,靠泊碼頭后,考慮故障多難度大無法自己修理,他們就協調中國船舶工業公司進行應急搶修。可是,離滬時間越來越近,故障仍然沒有進展,情急之下,威通少將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中方提出了幫助修理的請求。
這是一項緊急任務,不僅影響到泰艦編隊的下一步訪問行動,更反映出中國海軍的應急保障能力。得知情況后,基地領導迅速召集技術人員,對“蘇林”號進行緊急檢查,先后查找出艙底破漏、管道破裂、艦艏大門損壞等多個嚴重問題。
問題發現了,但時間太緊張了!在現場負責修理任務的基地沈長康副司令員帶領30余名技術人員連夜準備配件并實施緊急搶修,經過2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終于在泰艦離港前兩小時完成了任務。泰駐華武官鐵巴萬上校佩服地說,“這次,我們見識了中國海軍的超凡的保障能力。太讓人吃驚了!”王司令員的話贏得了美軍少將的理解和贊賞。
一個成功的軍事家首先是政治家。
在外交領域,軍事外交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事活動的每個環節、每件事都有著豐富的政治內容,每個人、每個舉動都代表著國家和軍隊的具體形象。對于長期與外軍接觸的上海基地官兵來說,就更是如此。在與外軍的接觸中,時刻需要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局面。
今年3月16日,美軍太平洋總部中級軍官代表團一行25人在太平洋總部戰略計劃與政策局局長特雷西海軍少將率領下訪問上海。拜會基地王德定司令員時,這位對藝術很感興趣的美軍少將請王司令員欣賞一幅美國油畫,畫面上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位民族英雄。
王司令員當即就感慨地說,“在南北戰爭中,你們的人民一直在追求和平統一。和美國人民一樣,中國人民也熱愛和平,中國人民也向往統一。”這句看似無心的話贏得了特雷西少將的理解和贊賞,他表示,自擔任太平洋總部戰略計劃與政策局局長以來,親眼目睹了兩國海軍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兩軍關系也不斷得到改善,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在談到中國統一的問題時,他明確表示,美方將永遠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原則。
然而,親切友好雖然是與外軍交往中的主旋律,但是,不和諧的音符也時常會出現。
一次,某國自衛隊代表團來訪。簡短的歡迎儀式后,雙方開始會談。在會談中,雙方談到了自衛隊的問題。在即將轉入下一個話題的時候,該國一位高級官員說:“祝兩軍的友誼長存。”王德定司令員馬上回復道:“閣下,我必須糾正您的一個錯誤。您剛才的話應該改為,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貴國自衛隊的友誼長存。”該國憲法規定,不允許建立軍隊,而自衛隊只用于維護本國國內的秩序。雖然近一段時間該國國內不斷有修憲建軍的聲音,但是,我們的國家和政府對此一直表示堅決反對。而在兩軍會面的這樣一個場合,王司令員以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再一次表明了我國的立場。
來源: 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