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沖突29日進入第18天。以色列國防軍暫時撤出黎巴嫩真主黨重要據點賓特朱拜勒鎮。同一天,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返回中東,向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提出結束沖突的新方案。當天又有至少13名平民死于以軍炮火,包括一名母親和6個孩子,另有2名印度籍維和士兵在空襲中受傷。
■又襲維和士兵與平民
經過白天激烈交火,以色列軍隊29日下午撤出黎南重鎮賓特朱拜勒。以軍稱打死了26名黎真主黨游擊隊員,以方也有6名士兵受傷。黎巴嫩警察向法新社記者證實,以軍坦克和裝甲車離開賓特朱拜勒地勢較高的陣地,撤回附近的馬龍角鎮,但以軍繼續從馬龍角向賓特朱拜勒等真主黨據點發射了超過350枚火箭。
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簡稱“駐黎部隊”)的哨所29日再遭以軍空襲。駐黎部隊一名發言人說,2名印度維和士兵受傷,他們所在的觀察哨也被炸毀。
以色列戰機當天還轟炸了黎巴嫩通往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一條主要公路。在距離貝魯特54公里的奈拜提耶鎮,以軍戰機擊中了一個二層建筑,路透社援引當地救援人員的話說,一名母親和她的6個孩子在襲擊中死亡。在邊境村鎮蓋杰爾,以軍還轟炸了一個叫“阿拉伯泉”的村莊6名平民死于以軍炮火。
聯合國駐黎巴嫩代表處29日發表聲明說,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的沖突已造成至少600人死亡、3220多人受傷。聲明說,轟炸還造成了約有80萬黎巴嫩人被迫逃離家園。
以色列當天還拒絕接受聯合國提出的停火72小時建議,這給通過海空進入黎巴嫩的人道主義援助增添了許多困難。目前許多救援物資只能堆積在貝魯特。
■賴斯返回以色列
賴斯29日從馬來西亞吉隆坡趕回以色列,再度投入外交斡旋。美聯社說,賴斯在飛行途中高度評介黎巴嫩政府的一項停火協議,認為由此可以看出,黎巴嫩政府仍在發揮作用,“這一點本身極其重要”。
賴斯計劃于29日晚間會晤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
據不愿公開姓名的美國官員透露,賴斯的和平方案包括:
向沖突地區派出一支由聯合國管轄的多國維和部隊,解除黎真主黨武裝,把真主黨游擊隊充實到黎政府軍隊,真主黨歸還俘獲的2名以軍士兵,在黎南建立緩沖地帶、使真主黨火箭射程不能抵達以色列,承諾解決以色列占領的薩巴阿農場地位問題,國際社會幫助重建黎巴嫩等。
分析人士說,賴斯方案的關鍵議題是真主黨解除武裝問題,但不一定要求真主黨在停火前或停火后馬上解除武裝,賴斯的初步目標是得到一個“正式承諾”并制定出具體執行路線。歐洲外交人士指出,英國在解決北愛爾蘭問題時愛爾蘭共和軍的解除武裝方式可以用作參考。
真主黨“燈塔”電視臺29日晚播出了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哈桑·納斯魯拉的講話錄像。納斯魯拉在講話中指責美國政府阻撓以色列和真主黨達成停火協議。以軍因不熟悉情況準備停止戰斗,但“美國政府堅持讓以方繼續入侵黎巴嫩”。
【新聞分析】
停火關鍵是解除武裝
以色列外交部一名高官29日表示,作為停火方案的一部分,以方不會要求真主黨立即解除武裝。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2004年9月通過第1559號決議,要求包括真主黨在內的所有黎民兵組織解除武裝。
黎真主黨27日與黎政府簽署了一份和平計劃。黎總理西尼烏拉26日在羅馬會議上提出了這份解決沖突的方案。這份方案暗示真主黨最終解除武裝或并入黎巴嫩軍隊。但真主黨要求在國際部隊方案在聯合國達成一致后,再就有關細節問題繼續討論,這為解除武裝問題留下了變數。
但以色列政府拒絕接受黎巴嫩政府的方案。分析人士認為,賴斯再度進入中東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在停火和解除武裝之間尋求各方、尤其是以色列方面作出若干讓步。
■新聞鏈接
黎以三方停火條件
黎巴嫩政府:
■首先,交戰雙方停火。
■以色列將其監獄中關押的所有黎巴嫩籍囚徒交還給黎巴嫩。
■以色列必須從薩巴阿農場撤軍。在1967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奪取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后占領了薩巴阿農場。黎巴嫩宣稱對這一地區擁有主權,但聯合國判定該地區屬于敘利亞,并要求由敘利亞和以色列協商決定這塊土地的最終歸屬。
■以色列必須交出1982年至2000年占領黎巴嫩南部邊境地區時布設雷區的地圖。
■只有滿足上述條件,黎政府“主權才能擴展到整個黎巴嫩”。黎巴嫩真主黨:
■首先必須停火。同時展開談判,用真主黨抓走的兩名以軍士兵交換以色列監獄中關押的阿拉伯人。
■停火后,由年初開始召開的黎巴嫩全國對話會議決定在黎南部部署黎巴嫩軍隊和真主黨在那一地區地位問題。由黎巴嫩14個主要黨派領導人參加的全國對話會議3月2日開始舉行。
以色列:
■黎巴嫩真主黨解除武裝。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邊境部署黎巴嫩軍隊,黎軍同時可能還會得到北約領導的臨時性國際部隊的協助。
■黎巴嫩真主黨交還其于7月12日跨越黎以邊境襲擊中抓走的2名以軍士兵。
來源: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