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1億部手機報廢,眾多非營利性電子垃圾處理組織隨之誕生
7月17日,印度環保工作人員呼吁妥善處理電子垃圾,電腦中英文字母意為“即刻清理”。
美一倉庫堆滿電子垃圾。
7月15日,星期六,陽光燦爛,美國波特蘭威廉美特河畔的碼頭上聚集著身著奇裝異服的“激進分子”,人群中時不時傳出歡呼聲。數位少年揮舞著棒球棒,將一臺臺打印機和傳真機砸得稀爛。目睹此景,或許你以為是一幫街頭“爛仔”在胡搞。其實這是全美“2006年電子廢物展”的一個現場。
在美國,每年有2.5億臺電腦以及1億部手機成為電子垃圾,如何處理它們成為該國環保組織時刻關心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組織已回收760噸電子垃圾 全美“2006年電子廢物展”的主辦方并非硅谷巨頭,而是非營利草根組織“免費電子廢物”。參觀者攜帶自己不再使用的電腦、打印機光臨全美“2006年電子廢物展”。在參與者支付2至10美元的廢物處理費后,電子垃圾就能以最環保的方式“壽終正寢”。
一臺廢棄的電腦被“免費電子廢物”組織接收后,能獲得全方位的“照顧”:外殼、鍵盤、調制解調器等塑料制品被運往指定的塑料回收站;鐵質零部件被運至鋼鐵公司;電線和光纜被送往金屬回收站;電路板和處理器被運至重金屬回收中心;可修復的顯示器則轉賣給顯示器生產商;電腦硬盤則在5次格式化后銷毀,之后進行回收利用,因此電腦的原使用者無需擔憂個人電腦硬盤上的資料遭竊。
從2000年成立至今,“免費電子廢物”組織共回收了760噸無法用普通方式處理的電子垃圾。他們的“胃口”并不挑剔,從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到DVD、光盤、音響、電話以及打印機等,幾乎所有信息時代的電子產品。
電子垃圾中重金屬危害嚴重 如何處理電子垃圾已成各國的環保難題。作為全球增長數量最快的一種固體垃圾,電子垃圾比普通垃圾的危害更嚴重:它們產生的污染時間長、危害強。若處理不當,電子垃圾中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會深入土壤,嚴重危害到生態環境。在美國,每年有2.5億臺個人電腦以及1億部手機報廢,每天和電腦手機相伴的人們也不得不開始考慮它們“退休”后的去處。
硅谷有毒材料協會的資深戰略專家泰德·斯密斯介紹說,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考慮電子垃圾的回收問題,“人們發現他們沒法處理堆積在家里的舊電器。”出現此類現實需求后,諸如“免費電子廢物”組織這樣的草根環保組織應時而生。
隨著每年“電子廢物展”的成功,令“免費電子廢物”組織自己也未能料到的是,全美正在掀起一股回收電子垃圾的浪潮。
該組織發起人奧索·馬丁表示:“我們所受到的關注確實很有意思。2000年,組織剛成立時,還未有一個自己處理電子垃圾的模式,而現在我們證明自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繼全美“2006年電子廢物展”之后,十余個相似的非營利性組織先后在美各地成立,并廣受民眾歡迎。(謝來)
電子產品制造商意識到需將環保作為新賣點
戴爾將免費回收電子垃圾 隨著電子垃圾如何處理的問題日益備受關注,電子產品制造商也“良心發現”:僅僅提供最為新潮的電子產品已不符合時代對環保的要求。“免費電子廢物”組織的成功運營也讓電子產品制造商看到,如果提供免費的回收服務,就能將環保作為自己的新賣點。目前,蘋果、英特爾、戴爾以及惠普等電子巨頭已開始運營電子垃圾回收項目。
九成電子垃圾未獲妥善處理 今年9月,戴爾將開設美國首個免費回收項目。眾多電子產品制造商一開始運營的回收項目均為“以舊換新”,消費者需要購買該公司的新電腦,才能“送出”舊電腦。不過,戴爾所運營的回收項目則無需“以舊換新”,消費者甚至連電子垃圾的運費都無需支付。對此,硅谷有毒材料協會的資深戰略專家泰德·斯密斯指出,被回收的電子產品通常只有售出的10%,仍有90%電子垃圾沒有得到妥善處理。
美電子垃圾處理遜色于歐洲 緬因州聯合大學環保學家克萊頓·可恩認為,和歐洲相比,美國的電子垃圾處理仍然滯后。美國各州對電子垃圾的處理都有不同的立法:一些州禁止對有毒的電子垃圾進行掩埋;還有的地區,如華盛頓州則嚴格立法,規定將由生產商完全負責電子垃圾的處理。
據介紹,歐盟在2002年就立法要求電子產品制造商需支付自身生產的所有電子產品回收費用,產品涉及范圍包括烤箱、電話以及筆記本電腦等等。此類形式被稱為“制造商責任模式”。
不過,環保學家可恩也指出,不管電子產品制造商是否承擔回收的責任,電子垃圾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還在于消費者怎么對待手中將要報廢的產品,選擇什么樣的方式處理它們。(謝來)
專家連線 家電專家就歐生產廠商承擔回收費用談看法
中國消費者或為電子垃圾埋單 針對中國如何處理大量電子垃圾的難題,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張友良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張友良教授表示,現在居民們的廢棄家電不管是被商場以舊換新回收,或是賣給廢品收購站,大部分都被拆裝進入二手家電市場。今年3月開始生效的商務部《舊貨品質鑒定通則》則規范了舊家用電器的合格標準,但是對于處理舊到無法再次利用的廢棄家電,還需等待立法來規范。
據介紹,2004年,國家發改委完成了關于《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草案,并正式上報國務院法制辦審批。張友良對此稱,目前該條例仍在法律審定程序階段,尚不清楚何時正式出臺。
對于歐洲國家和日本由生產廠家承擔回收費用的做法,張友良教授表示,中國不太可能采用。《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草案中提出,國家可能設立一個專項資金用于廢舊家用電器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而這筆錢來源于新家電產品的價格中,由消費者埋單。
據報道,如何處理廢舊家電垃圾和電子垃圾已成為各國難題,而作為家電大國的中國更是如此。
據統計,目前中國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腦五大類家電的社會保有量超過10億臺,按家電正常使用壽命10年—15年計算,每年將產生3000多萬臺的報廢家電產品。
(謝來)(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