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度過眾院難關的美印核協議還要面臨參院的考驗,可以肯定這個時候布什政府是非常不愿意看到任何有關“南亞核競賽”的報道的。而就負責向國會推銷美印核協議的副國務卿伯恩斯而言,還有更為具體和個人的理由不希望媒體盯著南亞的“核玩意兒”:3月份,伯恩斯在國會作證時宣稱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會搞“新的軍備競賽”言猶在耳,雖然政治家并不需要為客串預言家時說的話負責,但四個月預言就被戳穿是否太快了一些呢?
不過,還是且慢為美國媒體的中立叫好,仔細翻翻有關報道,人們不難從“反調”當中發現會讓白宮高興的內容。也許,真正需要贊揚的不是美國媒體的中立,而是它們及其背后游說集團在配合政府政策方面的智慧。這篇字面上和伯恩斯過不去的報道,實際上卻是在為此公大力推銷的美印核協議辯護。
耐人尋味的是,這個所謂的揭秘性報道并沒有揭露出任何人們以前不知道的事實。白宮說,“我們知道這些設施的存在”,而對于理論上最應該關心巴基斯坦核設施的印度人來說,也絲毫沒有大驚小怪———印巴交換核設施清單已經15年了。就連報道者也承認,巴基斯坦“既不著急,也無意隱瞞”工程的存在。直到今年4月,工程還沒有封頂,至于竣工并提供40枚~50枚核彈所需要的钚原料,即使按照最為寬泛的標準,也是一件相當遙遠的事情。
那么,報道這樣一條既沒揭露秘密也未制造轟動的消息是什么意思呢?
《華盛頓郵報》這個時候的報道固然和巴基斯坦的核工程沒有什么時間上的必然聯系,卻和美印核協議關系密切。在一般的美國議員和公眾看來,支持美印核協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在南亞不會出現核競賽,畢竟破壞一紙核不擴散協議是一回事,弄得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到處都是原子彈就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了。而現在,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不幸的是,南亞核競賽不是“不會爆發”,而是已經爆發。
理論上,這當然不是有利于美印核協議順利通過的消息,然而也不過是理論上而已。巴基斯坦正在擴大自己的核武庫這樣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切斷了美印核協議與南亞核競賽之間可能的邏輯聯系。
按照炮制有關報道的“科學與國際安全國際研究所”以及《華盛頓郵報》的說法,美印核協議尚未成為現實,巴基斯坦已經開始升級自己的核武庫,并將南亞拖入“核競賽”。由此推出的邏輯結論是,即使南亞如同人們悲觀地預料的一般爆發了核競賽,也不是美印核協議的罪過———按照時間先后的邏輯關系,發生于前的事情不可能成為發生于后的事情的結果,而南亞核競賽是在美印核協議之前發生的。
需要為可能的核競賽負責的,不是華盛頓,也不是新德里,而是伊斯蘭堡。這難道不是美印核協議的積極推銷者所愿意看到的嗎?
雖然可以把對《華盛頓郵報》有關報道的所有推測都說成是小人之心,但無論如何,把伊斯蘭堡定性為南亞核競賽的發起人總還是有點不那么令人信服。
對于巴基斯坦來說,主動挑起核競賽有什么益處呢?巴基斯坦拿那每年增加的40件核武器干什么用呢?考慮到目前穆沙拉夫的南亞和解政策以及巴基斯坦經濟、軍事實力遠遜于印度的現實狀況,伊斯蘭堡不大可能愿意扮演南亞核競賽的發起人甚至主動的參與方。最小核威懾是這個戰略上無意圖、實力上有欠缺的印度對手唯一理性的選擇。事實上,即使在讓巴基斯坦人憤憤不平的美印核協議即將通過的時候,巴外交部長卡蘇里也只是說,巴基斯坦要求給予同等待遇。
如果陰謀理論在現實政治和在電影中一樣成立的話,指控巴基斯坦挑起核競賽的報道難道不可能是為美印核協議在防止核競賽方面的無效或者說在制造核競賽方面的有效而預作辯護嗎?這當然更加是小心之心。(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