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
2003年初,利比亞還被英美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流氓國家”,備受制裁與孤立。同年12月,利比亞正式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此后與西方國家關系漸暖。
不到一年時間內,緣何發生如此劇變?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為何會從英美忌憚的宿敵變身為成功“招安”的典范?
日前,這段諱莫如深的過往首獲披露。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戈登·科雷拉7月31日出版新書《購買核彈》,講述了他通過采訪了解到的事實真相。
意外來電傳口訊
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戰爭正如箭在弦上。位于倫敦沃克斯霍爾區的英國秘密情報處總部接到一個電話,其效果就像即將炸響在巴格達的炮彈。
來電者是一名巴勒斯坦的“中間人”,他要為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傳遞一個信號:愿意將該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放到談判桌上;此外,卡扎菲之子賽義夫·伊斯蘭·卡扎菲要求會面。
對英國政府而言,從長年對峙的對手處獲得“求和”信號無疑是重大消息。
作為英國負責海外諜報工作的機構,英國秘密情報處(簡稱軍情六處)立即派出兩名官員,在倫敦高級住宅區一家酒店內與卡扎菲之子會面。
這位有卡扎菲接班人之稱的年輕人事后回憶說,那是他此生第一次與英國情報機關正面接觸,“在此前很長時間內,我一直把這些人看作魔鬼、敵人”。即便已經決定坐到他們面前,他仍不確定最終是否會被出賣,更無法確定英美是否正在盤算上演一出利比亞版的“巴格達劇變”。
賽義夫告訴英國人,卡扎菲希望與英美合作打造中東改革新計劃。一名英國官員隨即追問,利比亞研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事怎么辦?賽義夫回答說,卡扎菲已經準備處理這一問題。
聽到這一答復,兩名軍情六處官員直接從酒店打電話給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戴維·曼寧,征求應對意見。10分鐘后,曼寧回電表態,英國政府對利比亞表露的意愿持懷疑態度,但興趣不淺。言下之意——請繼續。
兩名官員隨后告訴賽義夫,他帶來的消息的確令人振奮,但還是有必要由他的父親親口證實。3天后,一架飛機載著兩名軍情六處官員飛往利比亞。
不想成為薩達姆
如果倒退10年,由卡扎菲當面證實的要求儼然是天方夜譚。過去10多年中,卡扎菲在英美等國的諷刺漫畫中一直是支持恐怖主義、蓄謀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獨裁者形象。
1984年,利比亞駐英國大使館門前發生反對卡扎菲的示威游行。在現場維持秩序的英國女警察伊馮娜·弗萊徹被從使館內射出的子彈擊中身亡。英國懷疑利比亞與槍擊事件有關,隨即與之斷絕外交關系,雙方由此開始了10多年的交惡。
1986年,一段被截獲的情報顯示,利比亞涉嫌暗中主使了柏林一家迪廳的爆炸案。1988年12月,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機從德國法蘭克福經倫敦飛往紐約途中,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發生爆炸,造成270人死亡。英美情報機構均認定幕后黑手來自利比亞。
事態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有了轉變的跡象。利比亞開始尋求脫離西方國家孤立政策和制裁手段所帶來的窘境。1999年,利比亞同意交出兩名制造洛克比空難事件嫌疑人,并開始與英方磋商弗萊徹事件賠償方案,兩國恢復外交關系。英國對利比亞的戰略也開始由孤立向直接接觸轉移。
至此,有一個人物就不得不提,即有巴基斯坦“核彈之父”之稱的科學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英國記者科雷拉新書《購買核彈》的主要內容正是介紹卡迪爾·汗非法轉讓核機密一案大白于天下的過程。
為了防止一損俱損,在爭取與美英進行談判的同時,仍心存疑慮的卡扎菲選擇把另一半賭注下在卡迪爾·汗身上。與后者其他重量級客戶不同,利比亞準備全盤購進對方的核武器制造技術,這樣只需照搬而不用再另行研發,不過代價也預計高達1.4億美元。
當英美情報機構把視線鎖定在卡迪爾·汗的網絡上時,利比亞的計劃也逐漸浮出水面。時至2003年前后,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伊拉克。美英當時選擇動武的理由正是所謂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研制計劃。
眼看著伊拉克、伊朗等國家先后因此成為標靶,利比亞開始思忖,打算斥巨資引進的究竟是安全保障還是更大風險。用利比亞駐英國大使穆罕默德·祖艾的話說,“我們當時意識到,獲得這些武器可能比沒有武器面臨更大危險。”
帳中初會卡扎菲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曾在英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賽義夫坐到了英國情報人員面前,并促成兩名軍情六處官員走進其父位于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巨大帳篷。他們此時還無法預見到,此后數月內的眾多重要會晤都將在這里和卡扎菲出生地蘇爾特的一處面積有3塊網球場大的帳篷內舉行。
第一次會面,卡扎菲向來訪者傳遞了簡單干脆的信號:沒錯,利比亞準備棄核。對于兩名英國情報官員而言,有了這番表態已經足矣。一人隨即詢問,誰來具體負責談判?卡扎菲回答說,穆薩·庫沙。
英國情報機構對這個名字再熟悉不過。庫沙是利比亞海外情報機構的負責人,被視為利比亞此前一系列海外行動的主使。他曾就讀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給外界留下的照片不多。一些與他有過接觸的人形容說,此人有頭腦,有魅力,但也是一個“狠角色”。
一見到庫沙,英國情報官員就表態說,雙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亞必須把“底”全交出來,而且英國對利比亞核計劃的了解比利比亞估計得還要多。這些了解來自于英美情報機構對卡迪爾·汗秘密網絡逐步深入的調查。但英美政府認為,當時還不是公開手中所掌握情況的時候,以便檢驗利比亞的“真誠度”。
缺乏互信難進展
從利比亞返回的情報官員向英國首相府以及外交部門匯報了初次接觸的成果。首相府的意見為,對方所言可信但不可盡信,謹慎進行下一步。
2003年4月,一名曾見過卡扎菲的英國高級情報官員趕到華盛頓,與前去訪問的軍情六處負責人理查德·迪爾洛夫以及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尼特一同會見美國總統布什。布什的回復為,美國贊成繼續與利比亞接觸——但由英國牽頭。
接下來的幾個月被斷斷續續的談判填滿。在英方和美方看來,利比亞一直在刺探對方究竟掌握多少情況,不肯和盤托出,只承認一些并非至關重要的核計劃內容。時至當年9月,談判仍無實質進展,利比亞也開始擔心,并要求對方派出“更有分量”的非情報機構官員。
一名已經退休的英國重要人物受命出山,帶著布萊爾一封親筆信和英美情報人員一起會見卡扎菲。按照此人要求,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科雷拉沒有在書中透露他的身份。布萊爾在信中保證,只要利比亞足夠“配合”,就能重新回歸國際社會。
這名要員直接發問:利比亞是否準備徹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以及全部相關內容?卡扎菲稱是。
盡管如此,利比亞仍拒絕英美徹查其核設施,擔心事情敗露可能招致國際社會譴責,到時豈非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談判陷入僵局。
一石二鳥破僵局
關鍵時刻,一塊可以撬動僵局的“石頭”落到英美手中。
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人員在調查卡迪爾·汗時獲悉,利比亞核計劃所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發往利比亞。當他們趕到既定碼頭時,運送關鍵證據的貨船已經起航。經過近乎瘋狂的緊急尋找,這艘貨船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被鎖定。英美情報機構必須盡快做出決定:查還是不查?
如果通過搜查掌握關鍵證據,不但可以迫使一向維護卡迪爾·汗的巴基斯坦政府澄清立場,還可以在對利比亞的談判中掌握主動權。不過,如果搜查行動不慎暴光,是否會重傷利比亞顏面,導致本就微妙的談判崩潰?英美情報機構最終決定,采取秘密搜查。
為此,英方特意爭取到德國和意大利情報機構的支持,但嚴格遵照布什和布萊爾的要求閉口不談與利比亞的秘密談判。
德國情報人員在德國漢堡找到這艘貨船的所屬者,并通過他們向貨船船長發去指令——改變路線,而且“什么都別問”。
2003年10月4日凌晨,這艘貨船駛入意大利南部塔蘭托灣。等候在岸邊的調查人員有兩個小時搜查時間,他們需要從船上200個集裝箱中找到裝有證據的5個集裝箱,并檢查其中內容。
此次秘密任務圓滿完成。為避免打草驚蛇,他們在沒收相關貨物后,允許貨船繼續向既定目的地進發。
數小時后,英國軍情六處一名高級官員聯系到庫沙,要求緊急會面。一見面,英國官員就質問說,為什么在承諾取消核計劃的同時還在繼續購置核原料?不出意料,利比亞人果然大為震驚。
此次敲山震虎立即有了效果。兩個星期后,軍情六處和中情局的情報官員獲準進入利比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的心臟地帶。
兩次核查利比亞
事實上,直至進入核查環節前,知情者的圈子仍被控制在相當小的范圍內。一些參與談判的英方人士稱,這是他們參與過的最為秘密的外交行動。美國一方也不例外,就連時任副國務卿、現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約翰·博爾頓起初也不知情。
根據飛行記錄,中情局一架飛機于2003年10月19日午時飛往利比亞。飛機上除了參與談判的英美情報人員之外,還有核武器、導彈及生化武器專家。抵達利比亞后,核查小組立即被介紹給負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的利比亞官員。
利比亞官員顯得相當緊張,在導彈、生化武器方面比較配合,但仍拒絕承認利比亞存在核彈研制計劃。經過10天,核查小組離開利比亞,幾乎算是無功而返。不過,英美政府高層似乎并沒有太過失望。現任國務卿、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康多莉扎·賴斯當時說,如果換成她,也不會在第一次核查時就亮出所有內幕。
為了加快核查步伐,軍情六處和中情局負責談判的高官邀請庫沙于當年11月秘密訪問英國。在此次會晤中,英美談判代表出示了關于利比亞發展核武器的有力證據,包括一名利比亞參與核計劃的官員與卡迪爾·汗談話內容的錄音。面對證據,利比亞人同意再進行一次核查。
核查小組于2003年12月1日重返利比亞。這一次,利比亞一方態度明顯轉變,帶著核查人員進入利比亞境內多處秘密設施——其中多數此前并不為所知。利比亞官員拿出大量從卡迪爾·汗處購置的原材料,但仍未最后松口。
12月11日是核查小組此行最后一天。下午3時左右,利比亞官員終于承認他們核計劃的最終目標為制造核武器。次日一早,在核查小組登機前,利比亞官員交出一捆資料,包括六七個信封,大約一英尺厚(約合0.3米)。信封中是利比亞從卡迪爾·汗處購得核武器研制方案的最有力證據。
一波三折出定案
在此后4天內,英美談判代表緊急磋商著與利比亞協議的最終定案。期間,全球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道一則重要新聞——薩達姆于12月13日在家鄉提克里特被美軍抓獲。
英美和利比亞代表12月16日正式坐到談判桌前。直到這一步,彼此仍嚴重缺乏信任感。原本預計1小時就可完成的談判從上午11時談到傍晚6時。利比亞一方由誰來宣布?英美隨后如何表態?幾乎每個環節、每個字眼都爭執不下。
一名與會者事后形容說,“這是一場‘如果不是所有事情都達成一致就什么都達不成一致’的談判。”
根據談判代表無奈之下的建議,布萊爾和卡扎菲于12月18日首次通話,方才得出最終定案——利比亞于19日晚9時通過電視正式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的消息。
既定時間到了,可利比亞電視臺仍在按照原計劃播放一場足球比賽。大功告成還是功敗垂成?英國官員火速致電英國駐利比亞大使,要求查證。
晚9時30分,足球比賽結束后,利比亞對外聯絡與國際合作秘書(外長)沙勒加姆出現在電視畫面中宣布棄核消息。卡扎菲隨后通過利比亞通訊社發表聲明證實,利比亞正式公開并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制計劃,接受國際社會武器核查。此舉成為利比亞與英美等西方國家改善關系的重要一步。不到半小時后,布萊爾趕在英國晚間新聞前向卡扎菲的決定表示歡迎。
數天后,一名信使從利比亞趕到倫敦,給布萊爾和負責談判的軍情六處官員捎來椰棗和卡扎菲就順利解決這一事件表示滿意的口信。
2004年2月,卡迪爾·汗承認向伊朗和利比亞等國非法轉讓核機密。這樁核擴散丑聞隨即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