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6日電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無視國際社會、亞洲鄰國和日本人民的反對,公然于“8·15”日本戰敗日參拜供奉有14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各國輿論和政要紛紛予以批評和譴責。
日本《朝日新聞》發表社論說,小泉6次參拜靖國神社是錯誤的行為,在追悼戰歿者這一重大問題上不僅引起了國內混亂,而且煽動了狹隘的民族主義,進而導致日本的外交走進死胡同。如何擺脫這一沉重的“負面遺產”,將成為下一屆政府的課題。
日本《每日新聞》的社論指出,小泉一直稱自己參拜是“私人身份”,但首相處于代表日本國民的地位,不可能簡單地區分是私還是公。既然參拜靖國神社已發展成為外交問題,那么不能說是首相的私人感情問題就可以了結的事情。靖國神社合祭著甲級戰犯,當然會刺激曾遭到日本侵略的鄰國人民的感情。
廣島和平研究所所長淺井基文強調,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本身就涉嫌違反日本憲法,而小泉卻進入本殿參拜,這具有很強的以公職身份參拜的色彩。
東京大學教授高橋哲哉說,小泉乘坐公車去靖國神社參拜,并簽名“內閣總理大臣”,根本不是什么“私人身份”,而且違反日本憲法“政教分離”原則。
韓國《朝鮮日報》《中央日報》《韓民族新聞》《韓國經濟新聞》等報紙16日紛紛發表社論,抨擊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指出小泉此舉嚴重傷害了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人民的感情,無異于宣布日本不肯對其發動的侵略戰爭承擔責任,無異于不肯對侵略歷史進行反省。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的社論說,小泉在日本戰敗日強行參拜靖國神社是在遭受歷史痛苦的亞洲人民傷口上撒鹽。《中央日報》的社論指出,小泉此舉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形象和利益。
朝鮮中央通訊社16日發表評論說,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是“贊美軍國主義,企圖使日本過去侵略亞洲國家的犯罪歷史正當化的行徑”,是對受害國人民的“嚴重侮辱和挑戰”,也是對全世界正義呼聲的“正面挑戰”。評論指出,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完全違反了2002年9月簽署的《朝日平壤宣言》。小泉在簽署這一宣言時對過去給朝鮮人民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表示道歉和反省,并直接在《朝日平壤宣言》上簽字,但其參拜靖國神社的行動實際上使自己的承諾變為一張廢紙,并在朝鮮人民的心頭上再次插上了尖刀,使朝日關系更趨惡化。
澳大利亞外長唐納15日在同訪澳的韓國外長潘基文合影時說,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讓人們覺得日本沒有尊重別國在二戰中死難的人。
澳大利亞各大報紙16日都突出報道了小泉參拜在國際上引起的不安和不滿。《澳大利亞人報》突出報道了中國和韓國等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反應和立場,說在小泉任期內日本同中國和韓國的關系疏遠了。《時代報》網絡版發表評論說,日本人民是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本來“可以把握未來,通過處理好同中國和韓國的關系,使一個自尊的日本贏得世界的信任,可他坐失了這一機會”。
新加坡《聯合早報》16日發表社論說,在亞洲各國人民眼中,日本政府任何頭面人物的正式和高調參拜,都無異于是對軍國主義的懷念和認同,無異于對受害國的蔑視和挑釁。
《紐約時報》的報道說,選擇在政治上最具敏感性的日子進行其任期內的最后一次參拜,小泉的行為招致了中國的強烈抗議。《華盛頓郵報》的報道說,民調顯示,日本國內對參拜行為始終存在分歧,但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反對本國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
法國《歐洲時報》16日刊登了題為《小泉“末日”拜鬼成“破罐破摔”》的評論。文章指出,這一踐踏亞洲受害鄰國國民感情、挑釁日本國內主流民意、挑戰國際正義和人類良知的舉動,理所當然地引起受日本侵害國家人民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強烈憤慨和同聲譴責。
法國《費加羅報》16日的報道說,小泉挑選8月15日前往靖國神社并且以日本首相簽名,“完全走出了以往的含糊”。靖國神社對20世紀日本歷史的描述“令人吃驚”,毫無懺悔的意思,小泉對此即使不是支持也起碼是包容。
俄羅斯的《生意人報》和《新聞時報》的文章認為,8月15日是日本在二戰中的戰敗日,小泉在這一天參拜靖國神社顯然是一個“挑釁行動”。
阿爾及利亞法文報紙《祖國報》16日發表文章說,近來日本與鄰國已陷入外交危機,小泉的參拜行徑更使日本與其東亞鄰國的關系雪上加霜。中國和韓國緊急召見了日本大使,對小泉悍然參拜靖國神社表示了極大憤慨和強烈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