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布萊爾7日宣布,他將在一年內辭去首相職位,但拒絕給出離職的具體時間。此舉是為了平息工黨內部近來針對布萊爾的聯合“逼宮”。
不言辭職時間
布萊爾當地時間7月早上在電視聲明中說,他代表工黨為過去一周內發生的事件向公眾致歉。但他表示他必須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會給出具體的辭職時間。“我現在不會設定一個具體的日期。我想這是不合適的。我會在將來宣布,會為國家的利益著想。”布萊爾用沙啞的聲音說道。布萊爾補充說,他首先是英國首相,必須對公眾、對國家負責,公眾不應該成為旁觀者。他希望他能夠繼續正常工作。不過,幾個星期之后的工黨大會將是他作為工黨領袖的最后一次大會。
代價沉重
布萊爾于1997年5月出任英國首相以來,英國所面臨的外交、內政大事異常頻繁。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龐中英對上海東方早報記者表示:“種種挑戰布萊爾都應付過來了,但他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作為自19世紀以來在位時間第二長的英國首相(僅次于擔任首相11年的撒切爾夫人),布萊爾曾經高漲的民意支持度受伊拉克戰爭和與美國總統布什的關系嚴重影響。在反恐問題上,“7·7”爆炸案和今年8月挫敗恐怖分子劫機陰謀給首相辦公室施加了很大壓力。其民意支持度一度跌至26%,使他成為1968年以來最不受歡迎的工黨首相。加上黨派內部的聯合“逼宮”,如今的布萊爾可謂腹背受敵、里外不討好。反觀9年前,布萊爾藉由介于保守黨和老工黨之間的“第三條道路”的論述,包裝出一個“新工黨”,一舉擊敗已經執政18年的保守黨。當時正值克林頓時代,布萊爾與克林頓肩并肩共同推動第三條道路,使該思想迅速風靡西方世界。但是,龐中英指出,隨著克林頓的離任,布萊爾未免有些形單影只。此后,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人們逐漸發現,他所提出的第三條道路并沒有對歐洲甚至世界產生多大影響。
已經名垂青史了
今年5月初,英國工黨在英格蘭地方選舉中敗北,隨后的內閣重組引發黨內分化,民意支持率日益下降。在此情況下,工黨內部發出聲音,認為布萊爾越早下臺,工黨挽回頹勢的希望就越大。龐中英指出,面對目前的這種局勢,布萊爾內心的壓力很大。前不久,他在接受采訪時呼吁外界停止對他何時下臺的猜測,他說他完成了其他首相沒有做到的事情,現在應該讓他繼續首相的工作。“布萊爾已經名垂青史了,他是一個政治強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強人。”龐中英說,在他走后,人們會對他的“第三條道路”和“新工黨”作出評價。而對于工黨內部,即使沒有戈登·布朗,也有其他人來扭轉失誤,贏得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