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秘密研發已攻克動力難題
在當今世界,能造原子彈的國家并不多,能造核潛艇的國家就更少了,而印度躋身于能造核潛艇的強國名單里,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印度教徒報》日前透露,印度自行研制的核動力攻擊潛艇所需的核反應堆已經研制成功,這一消息不亞于幾年前印度核試爆成功帶來的“震動”,迅速傳遍了印度全境。
核潛艇下水只是個時間問題
《印度教徒報》援引軍方從事核能研究的科學家的話表示,由印度原子能部、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印度海軍共同開發的100兆瓦核反應堆曾于2004年10月在印度南部的卡爾帕卡姆地區達到臨界運行狀態,而現在該反應堆則“已經完全投入運轉”。與此同時,這種新型核反應堆的小型化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核攻擊潛艇艇殼正在印度東海岸的維沙卡帕特南軍港里建造施工,艇上動力所需的小型核反應堆也正在建造當中。軍事專家介紹說,如同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核反應堆也是核潛艇的“心臟”,核反應堆問題解決了,核潛艇制造的最大瓶頸問題也就解決了
印度自1998年5月成功進行核試驗之后,裝備攻擊型核動力潛艇、實現“三位一體”的打擊力量一直是印度軍方的夢想。印軍事專家認為,核潛艇是印度海軍實施安全戰略最理想的工具,其實早在1976年,印度便啟動了核潛艇的秘密研制計劃。如何讓核反應堆小型化以便適應潛艇狹長的艇身是阻礙印度核潛艇研制成功的最大難關。英國《簡式防務周刊》稱,此次印度在小型化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很可能是來自俄羅斯的技術援助成功解決了科學家們困擾多年的問題。據透露,目前將功率為40-55兆瓦的反應堆進行小型化的“核心障礙已經得到解決”,今年7月,印度國防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視察了核潛艇的核反應堆研制項目。種種跡象顯示,印度國產核潛艇的下水只剩下時間的問題。
加快從德法俄等國引進技術
來自俄羅斯等傳統軍事強國的技術引進使得印度軍事研發部門嘗到了甜頭,以此為契機,印度近一段時間里各種國際間軍事技術合作項目開展得越來越頻繁。9月3日,《印度教徒報》報道,印德兩國將很快會簽署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防合作計劃”,其中“涉及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技術轉讓”將是雙方合作項目中的核心內容。從4日開始,慕克吉動身前往德國、法國等軍事強國進行訪問,為今后這些國家對印的軍事技術轉讓項目鋪平道路。
從目前情況來看,俄羅斯仍然是印度先進軍事技術的最大轉讓國。今年8月,俄羅斯與印度舉行了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據相關媒體透露,兩國將在2010年前完成超過200多個不同的技術合作項目,涉及的總金額約為200億美元。許多俄制新型裝備都將吸收印度科研人員來共同展開技術研發工作。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就此指出,目前俄羅斯針對印度的軍售戰略已由以前的單純武器出口轉向提供技術、共同研發和資源共享,這也成為俄印兩國軍事合作的新特點。
很想做軍事研發大國
從獨立建國至今,印度政府一直在四處出擊購買各種先進武器,給很多人感覺是印度先進武器都是“萬國造”,但實際上,印度多年來并沒有停止獨立研發先進武器裝備的夢想,而且多年的積累在今天逐步取得了成果。不久前,印度十幾名科學家聯合上書總理辛格,反對印美兩國此前達成的核能合作技術協議,原因是該協議不但不能對印度核技術研究提供幫助,“反而會阻礙其進一步取得進展”。與核技術相呼應,印度目前已經完整地擁有“烈火”、“大地”、“三叉戟”等不同系列、不同型號的導彈,其核心技術研發已經接近于世界先進水平。
除此之外,印度也一直在有意識地尋求先進裝備對其他國家的出口,以便使自己的研發投入能夠獲得有效回報,“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據印度軍方聲稱,新加坡、泰國等許多國家都已經對“布拉莫斯”導彈表示了濃厚興趣,印度也“愿意同那些傳統強國在國際軍售市場上展開競爭”。此次,印度自制核反應堆成功的消息傳出后,當地曾有評論報道說,正如中國“神舟”飛船發射成功的重要意義一樣,潛艇核反應堆研制成功意味著一個國家即將具備了海基戰略反擊能力,其影響深遠可見一斑。歐洲一些防務人士稱,如果說飛船是太空的主宰,那么核潛艇是海洋的主宰,從這個意義上講,核反應堆研制成功將為印度推行21世紀海洋戰略做好前期準備。(駐印度特派記者陳繼輝特約記者韓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