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劉洪9月10日發(fā)自華盛頓 文章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圓睜的鷹眼像刀一樣盯著遠方,入夜的曼哈頓燈火明滅,世貿中心雙子塔樓傲然矗立。這已是5年前的風景了。
美國《時代周刊》將這幅老照片用作了最新一期的封面,下面是一行大字:我們失去了什么?
文章在開頭講述了一個故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后,一位正前往印度的美國商人立馬回國。途經(jīng)希臘時,一家小店的店主得知店里竟有一個美國人,盡管言語不通,但在這位店主的號召下,店內所有人都站起來,一齊敬酒:“我們肩并肩,直到正義實現(xiàn)?!?BR> 5年來,美國劍指阿富汗、伊拉克,如今又在談論攻打伊朗?!稌r代周刊》由此發(fā)問:“人們理所應當要問:他們(小店里的人)還會這么說嗎?我們彼此會這么說嗎?”文章還說,“所有戰(zhàn)爭,即使最崇高的戰(zhàn)爭,也要考慮手段和結果。反恐戰(zhàn)爭卻很早就失去了脆弱的道德底線。”
失去了道義的制高點,美國的“9·11”五周年紀念,很隆重,卻更讓人感到悲愴。
在美國,我可以感受到這種悲傷。五周年前夕,五角大樓邀請外國記者去撞樓現(xiàn)場與受害者家屬對話,我作為惟一的中國記者前往采訪。在和我們對話時,我親眼看到罹難者家屬羅斯瑪麗·迪拉德訴說往事時最終哽咽,任由淚水從眼眶溢出,流淌。
“站在這兒,我依然能感受到痛……”迪拉德說。在5年前的“9·11”事件中,她的丈夫是美洲航空公司AA77航班的飛行員,飛機被劫持后撞向了五角大樓,機上64人全部遇難,地面125人罹難。在這里罹難的,還有很多國家的無辜者,包括兩位中國老人,鄭于光和楊樹蔭——他們當時探望完在美國的女兒后,搭乘航班在洛杉磯轉機回國,不想遭此橫禍。我翻看著五角大樓制作的罹難者紀念冊,照片上的中國老媽媽穿著紅衣服,抿著嘴,但卻笑著。
旁邊的人物簡介,我相信這是美國國防部和他們在美國的女兒聯(lián)系后,女兒流淚寫下的回憶。“登機前,他們告訴送行的女兒,他們非常愛她,并答應過幾年還會來看她……對家人來說,惟一的安慰就是知道這對恩愛夫妻一直在一起,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BR> 那場恐怖襲擊震驚了世界,也讓美國得到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同情。但正如《時代周刊》所指出的,其后布什政府的一系列黷武政策,卻讓世界感受到了美國的偏執(zhí)和傲慢。
可能因為在五角大樓的緣故,從撞擊中僥幸逃生的國防部雇員德布拉·瓦格納女士和上校牧師威廉·布魯姆對我說,他們都支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zhàn)爭,因為這是在“反恐”。這類基于五角大樓立場的言辭,渾不顧美國大部分民意反對攻打伊拉克;也渾不顧最新解密的情報說:當時的中情局很清楚,薩達姆跟“基地”組織沒有關系。
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泵绹灿兴安臁保柚鷩H對其道義的支持,卻在伊拉克進行了一場本不應該的戰(zhàn)爭。以“反恐”為借口無限擴大的戰(zhàn)爭,反而削弱了“反恐”的針對性,成為醞釀極端主義的溫床,導致“反恐”反而不絕,越反越“恐”。
5年來,美國在戰(zhàn)爭中似乎贏得了上風,但卻失去了很多:道義,金錢,也包括已超過“9·11”罹難者總數(shù)的士兵生命,更別提其他國家更多的無辜者。當年在阿富汗采訪時,原計劃搭一位阿富汗長老的車,但車隊遭到美國飛機誤炸,數(shù)十人身亡,我們因為臨時有事僥幸逃過一劫。
5年了,五角大樓被襲擊后坍塌的西側窟窿已修好,大理石外墻亦如往常一樣齊整,除了墻角一塊黑色石頭上不起眼的一行文字: “September 11,2001(9月11日,2001年)”,你已看不出任何“9·11”事件留下的痕跡。
但我覺得,五角大樓其實更應保存部分廢墟,哪怕是非常小的一塊廢墟,來紀念這場改變了美國和世界的驚世劫難,也提醒自己:別像劫機犯一樣,沾染上那可怕的蒙蔽了良知和道義的偏執(z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