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大部分日本人沒有那場戰爭的記憶"
9月9日,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訪華。正視歷史,正確引導年輕人開創未來,仍是他思考的一貫宗旨
9月9日,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了一次講演,題為《始自于絕望的希望》。
專心聆聽的人群中,除了從大學和研究機構趕來的學者、早早等候的記者,還有莫言、徐坤、格非等著名作家。這位老人,就是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如今,大江健三郎是曾獲此項殊榮的四位亞洲作家中唯一在世的人,更是日本“國寶級”的作家。這是他第五次訪問中國,其間除了在北京有三次演講之外,他還將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并與大屠殺幸存者見面。這些演講之中,大江認為9月10日在北大附中做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為重要,他說:“像這樣用同樣的話語對中國和日本的年輕人進行呼吁,并請中國的年輕人和日本的年輕人傾聽我的講話,是我多年以來的夙愿。”
中國情緣
在社科院演講當天,大江對莫言的評價引起所有媒體的注意:“我堅信中國很快會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莫言先生就是強有力的競爭者。”莫言本人則對這個評價的反應非常審慎,他甚至不愿意在演講現場接受采訪。在大江的眼中,來自鄉村的莫言和來自四國山林的自己是同一個時代的作家。大江還回憶了自己對莫言的《生死疲勞》更深入的了解,他曾經跟隨莫言回到家鄉,在那里他遇到了莫言的姨母——一個鄉村接生婆,“在她說話的時候,我像一個小學生那樣靜靜地聽著,而莫言先生就圍繞這個主題寫了《生死疲勞》。”
大江與中國的情緣還要追溯到他12歲的時候從母親那里拿到的第一本魯迅作品,那是由佐藤春夫、增田涉翻譯的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魯迅選集》。那時他只是日本四島中最小的四國島嶼上一個面臨輟學的少年,差點就要像《孔乙己》里那個少年一樣去做店鋪小伙計了。12歲時,他讀到小說《故鄉》最后的那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從此這句話一直影響著他的生活,“將近60年的時間內,它一直存活于我的身體之中,并在自己的整個人生里顯現出重要意義。”他以自己的殘疾兒子大江光成為音樂家的經歷,來說明這句話對他在絕望中堅持下去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他堅信,“希望是存在的,那是魯迅話語的真實意蘊”。
他25歲第一次以文學代表團成員身份來到中國的時候,見到了周恩來、巴金、趙樹理等中國著名人物,在最熱愛書和樹的他看來,這些人都是“多么茂密的森林啊!”周恩來“這個偉大的人物”甚至記得他是學習法國文學專業的,專門用法語與他談話,讓他深為感動和震撼,“那天晚上,我激動得面對著名的烤鴨一口都沒咽下。”
憂慮與希望
在主編過大江健三郎作品集的翻譯大家葉渭渠的眼中,大江是一個深受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影響因而采取“介入社會”主張的作家,他身負著強烈的責任感。這也是作為聽眾前去聆聽演講的作家格非對大江的強烈感受,他認為大江對于中國作家頗富啟發之處,就在于“大江健三郎是一個能將發生的國家事件個人化的作家”。
在大江的演講中,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介入”感得到了極其強烈的表現。他毫不避諱地在講演中談道:“最近的8月15日,小泉首相強行參拜靖國神社。當天晚上,早有預感的我和我所信賴的知識界人士組織了大型抗議集會。”他和日本的有識之士們走在一條“面對猛烈的逆風”的道路上,為保衛規定了“不設戰力”的憲法第九條和以保證“個人尊嚴理念”為核心的日本教育基本法而奮斗。他一再地重復著“一個已經步入老境”的作家的憂慮,“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講臺上的我,內心是非常憂慮的。”尤其當他談到自己2000年訪華時就開始擔憂的、日本越來越走向鎖國的狀態時,老人的表情極為沉重。
讓大江更為憂慮和痛心的,是戰爭的記憶在日本年輕人當中越來越淡化,“現在的大部分日本人已經不再具有對那場戰爭的記憶。”在日本國內高達50%的人支持小泉參拜的嚴酷情況下,大江這種遺世獨立的知識分子立場,讓他在中國的好友、作家莫言感動不已。在莫言的眼中,大江就好像中國傳說中為了解救別人而奮不顧身的獵人海力布,“一個用自己的睿智洞察了人類面臨著的巨大困境的人,是不能不創作的;這個‘唯一的報信人’是不能閉嘴的。”
年輕人在大江的眼中代表著未來,因而更為重要:“我已經是個老人,在思考未來的時候,對于也許不久的將來會離開人世的自己本身,我并不做什么考慮;心里想得更多的是生活在將來的年輕人、他們的那個時代、他們的那個世界。”但是正如他12歲就開始研讀的魯迅先生所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他所努力在做的正是在絕望之中找到希望。他將魯迅與3年前去世的學者愛德華·薩義德作為自己的榜樣,要履踐文學家對人類的責任。于是他要專程與北大附中的高中生們交流,用瓦萊里的話鼓勵年輕人,吁求年輕人努力,“使得未來不會再度出現我們為之悔恨不盡的那些愚蠢的、恐怖的和非人性的事情。也就是說,現在就要開始創造美好的未來。”盡管他自認是個“教育的外行”,然而教育在他看來,仍然是未來最大的希望之所在。
人物檔案
大江健三郎,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Football》、《洪水涌上我的靈魂》、《傾聽雨樹的女人們》、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代的蕓蕓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沖擊。”記者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