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9月14日電 (記者劉雅鳴 桂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研究日前通過專家驗收,初步勾畫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圖景。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這一千年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即中國歷史上的堯舜時代至夏商之際。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崗、新砦、二里頭等遺址,是中原地區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城邑,它們年代先后銜接,為了解這一千年間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王權發展的程度以及當時的環境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2004年10月以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的26位研究人員對山西陶寺等4處重點遺址出土的動植物遺存、人工遺物及相關遺跡進行研究,試圖闡明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1500這個特定時間段里中原地區包括農耕生產,家畜飼養,陶器、玉器和青銅器制作等在內的經濟技術發展狀況及其與文明演進的關系。
該課題負責人袁靖說,這一千年的歷史十分有趣,不僅農業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和大發展,在文明初期階段對經濟和社會都具有重大影響的青銅器冶煉技術也是在這一演變時期逐步完善。具體說來,其“社會圖景”可歸納以下方面:
農業生產在保持以粟類作物為代表的農耕生產和以家豬為代表的家畜飼養等原有傳統的基礎上,開始普遍地種植水稻和飼養黃牛。與此同時,起源于西亞的小麥和綿羊也傳入了中原地區,由此逐步地建立起了多品種農作物種植制度和多種類家畜飼養方式。
這種顯著的變化和發展也體現在了當時主要生產工具石器類型的變化上,例如石刀、石鐮等收割用的農業生產工具的比重有所增加。
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金屬制造業在原有的砷銅冶煉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錫(鉛)青銅冶煉技術,后者很快就成為了中國青銅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外,陶器制作和玉器加工的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例如制陶可能開始采用集中燒制方法,為陶器制造業的商品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玉器加工開始采用琢制、鋸切割、管鉆穿孔和研磨拋光等一系列比較先進的技術手段。
在文明演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的等級制度也在這一千年間開始形成。研究發現,河南二里頭遺址青銅器中包括許多具有身份地位象征的青銅禮器;豬、牛、羊等家養動物是古代人類用來溝通自己與神、祖先關系的動物,它們還被分出高下,成為等級的象征。
不斷增強的文化間交流和融合對古代文明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對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進行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分析,可以將這些陶器分為三組,其間的差異可能與當時存在的文化交流有關。
袁靖說,目前的研究涉及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陶器成分、燒成溫度分析、冶鑄遺物分析、穩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玉器成分分析和制作工藝、石器研究、DNA分析等8個領域,大致摸索出一套自然科學某個領域和考古學緊密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為今后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問題奠定了較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