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在東亞“雁行模式”中領飛數十年的日本正讓位于“中國頭雁”。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昨天在新加坡發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極大地拉動了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成為了該地區的新增長引擎。
中國引領東亞增長盛宴
中國香港和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中的三條龍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IMF指出,這緣于以上各地區同中國內地貿易聯系的緊密。
IMF預測,由于投資及凈出口增速的持續高企,今明兩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均將達到10%,如果中國保持目前的增長步伐,增長速度更可能會高于預期,這一“無可限量”的經濟增勢將帶動亞洲新興市場更快的經濟增長。由此,IMF也將東亞經濟今年增長預期由此前的7.9%上調至8.3%。
報告預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國臺灣等4個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今明兩年的平均增長率預計分別為4.9%和4.4%。其中,韓國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和4.3%,新加坡為6.9%和4.5%,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6%和5.5%,中國臺灣為4%和4.2%。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東盟4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分別為5%和5.6%。
但報告也指出,盡管中國領飛勢頭良好,但亞洲經濟仍將面臨高油價、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中止可能導致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
同時,IMF也將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提高了0.2%,分別達到5.1%和4.9%。IMF認為,支持這一良好增長前景的因素包括通貨膨脹壓力將得到遏制、發達國家內需增長將更趨平衡和全球金融市場將更趨穩定等。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3.4%和2.9%,仍為西方七國集團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歐元區經濟今明兩年預計分別增長2.4%和2%,其中今年的增長率將是過去6年來的最高紀錄。
中國取代日本頭雁位置
二戰后,隨著日本經濟在戰后的重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七八十年代以來,作為在東亞地區唯一的經濟發達國家,日本開始逐步向東亞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在東亞地區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東亞雁行國際分工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東亞雁行發展模式”。
但近年以來,隨著日本經濟深陷于“失落的十年”而無法自拔,無異于“泥足巨人”,以日本主導為主的“雁行模式”大有式微之勢。
在包括IMF等許多國際機構看來,盡管經濟規模仍然不及日本一半,但由于強勁的增長態勢與在地區經濟合作中的優勢地位,中國經濟正取代日本成為東亞經濟目前當仁不讓的新盟主。事實上,僅就中國經濟每年動輒10%的增長體量而言,對東亞經濟的凈貢獻額已超過日本增長2%左右而創造的數額。
為了反映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IMF此前已正式決定將于近期提高中國在IMF中的投票權以及其他相關權利,讓中國有更多的發言權,在決策過程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盡管目前日本的經濟已出現復蘇的曙光,但IMF昨天還是將日本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7%,明年則進一步下降至2.1%。IMF指出,如果發生世界經濟增長減速的情況,不能排除日本經濟再度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性,建議日本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決定是否升息時應采取慎重態度,既要考慮通脹壓力可能加大的問題,也要關注經濟再度陷入通縮的風險。
根據雷曼兄弟此前發布的報告,日本從去年開始已失去了其在亞洲經濟中“一家獨大”的局面,經濟規模第一次低于整個亞洲的半數。根據IMF的歷史數據,自上世紀60年代晚期始,日本經濟便開始掌握了亞洲經濟“控股權”。高盛當時也指出,這為亞洲(除日本外)經濟以更獨立的形象出現打下基礎。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昨天也表示,美國對中國經濟全面壓倒自身,躍居全球第一的前景毫無受威脅的感覺,他此行訪華的首要目的就是告訴中國“我們希望你們成功”。
人民幣升值仍是當務之急
但和保爾森一樣,IMF也認為中國經濟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加快匯率改革的進程,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了“加快升值”的要求。
IMF昨天在報告中表示,盡管中國央行近幾個月已明顯加快了匯率的彈性與升值速度,但進一步增強匯率的彈性仍然是當務之急。央行昨天也表示,8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下波幅為365個基點,創下匯改以來新高,“某些交易日的浮動范圍接近政策規定的最大波幅”。
但IMF敦促稱,中國應在近期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這不僅將幫助中國經濟減少貿易順差連創新高的壓力,也能夠讓央行更自如更具控制力地執行貨幣政策。IMF認為,人民幣目前過于漸進的升值速度讓央行在控制流動性泛濫的問題上愈加的困難。
日本財政部昨天也施壓稱,中國加快升值已是刻不容緩,盡管中國聲稱人民幣匯率是參考“籃子貨幣”形成的,但人民幣顯然經?!白叱龌@子而自行其是”,應盡快改變這一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