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語錄:
我們要不去做事,政府也不會重視我們,媒體也不會關注我們,也不會來這么多的帖子。罵人的都是什么人?他們誰都罵,他們也是很辛苦的啊
首先要恢復少林寺的僧團,這是組織建設;恢復
少林寺的文化建設,對現有文物進行保護
2004年,少林寺在整修施工過程中,用了20萬立方石材。人的眼睛能穿透很多東西,只有厚才能顯示出厚重來,薄了,人的眼睛是可以穿透的
我們認為佛教還是可以為當今社會為和諧社會服務的。我們國家現在很重視傳統宗教了,這對國家和諧發展是有益的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江華 張歡 發自少林寺
南方人物周刊供圖
“別胡思亂想就是禪”
人物周刊:少林寺現在能夠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能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在國際上產生不小的影響,應該說,與您向世界輸出少林寺文化的積極的姿態分不開。拋開您所受到的爭議不談,您覺得您是被時代選擇來做這樣一件事情的嗎?
釋永信:(微笑)因緣吧。
人物周刊 :少林寺自從1928年被焚毀,到1980年代還一直保持著遺跡的狀態,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考慮恢復少林的?
釋永信:首先要恢復少林寺的僧團,這是組織建設。有了僧團才能保證傳承。我1980年代入寺的時候,也就十幾個僧人。
當時的少林寺已經開始努力解決寺院的傳承問題,適當地多收一些徒弟,修復殿宇,解決僧人的居住環境,恢復少林寺的文化建設,對現有的文物進行保護,比如寺院的古塔、碑刻、壁畫。需要恢復少林功夫、禪修的一些傳承意識,還有修行法門等等。
恢復禪堂,恢復武僧團,恢復僧人的早晚功課,初一十五誦戒,僧人過堂用齋,重建寺廟的清規,讓僧人重新過正常的宗教生活。
人物周刊:少林寺要繼續發揚光大,沒有這些制度的建設,也就是紙上談兵了?
釋永信:對。佛教能夠在中國傳承2000多年,要繼承它就得先恢復,在繼承之后我們還得適應社會。
過去這一千多年,佛教禪宗寺院一直都是“農禪并重”,提倡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這也是佛教傳到中國以來的特色,提倡走自食其力道路。
佛教當初進入中國,和尚都是作為專家學者被邀請來的,完全是官府養著。本土化以后就是官府賜給一些良田還有建筑,讓他們自食其力。
過去少林寺幾千頃地,周圍幾座山都是少林寺的。土地改革以后,土地歸國有、歸佃戶,就只剩下這么一個院落,還有28畝地。
寺廟一擴建,地就更少了,還都在荒坡上,是旱地,澆不了水的。
我來的時候,一進山門,透過幾根柱子就能看見1928年沒有燒掉的方丈室了。
人物周刊:您當初來的時候還是一個少年,有沒有想過要振興少林?
釋永信:那是不可能的!還是個小孩,根本就沒想過,當時少林寺能夠收留我,就已經很滿意了(大笑)。
我是在少林寺逐步做起來的。當初來的時候,國家政策還不允許出家。師父私自把我們留下來了,留下來就種地、干活,當時也沒啥想法。
1983年以后,國家逐步落實宗教政策,到了1984年,寺廟的房產、管理權、經營權才逐步交給了僧人。
那時候還是老和尚(注:前任方丈行正大和尚)掌門,政府為少林寺成立了一個管理組,當時叫佛教民主管理委員會,5人小組,我是這個班子的成員。那時我在老和尚身邊做侍者,他眼睛不方便,我協助他工作。
人物周刊:行正大和尚對您各個方面的影響一定很大吧?
釋永信:對。
人物周刊:您現在不單是少林寺方丈,還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可以說是佛教界領袖之一了。您這些年有些什么思考,對于佛、禪和社會,有什么見解?
釋永信:佛教能夠傳入中國,能夠生存,能夠發展,肯定是有它的文化優勢。
佛教學說就結合著中國的儒家、道家,形成了禪宗。而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自然是有著巨大貢獻的。我認為少林寺對于禪宗的貢獻也是與中原文化分不開的。
西方文化是理性的,而佛卻相反,他本身是個人,是個有覺悟的人,通過長時間的修行達到了覺悟,然后呢,我們稱他為佛,而且佛不止一個,眾生皆有佛相,大家只要努力,都能達到他的境界。中國佛教禪宗的修行是為了自己見性成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不是靠哪一個外來力量,不是靠什么神,所以說現在佛教就講究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做。自度度人、普度眾生。
所以說佛教不是神教,而是一種人生教育,不是為了神而存在的,是為人存在。
人物周刊:媒體評論你是CEO,說你在經營少林寺。很多人都說釋永信在社會上開個大公司絕對沒有問題,為什么您要在這個受到諸多限制的地方做事情呢?
釋永信:每個人的因緣和追求不同吧,我本人適合這種出家人的生活。
少林寺不能和企業相提并論,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信仰文化、一種禪的精神。也不受民族、種族的限制。就像好的作品什么人都看,是封殺不住的,是會得到大家認可并可以流傳的。這是人類共同的一種財富,大家都會向往的。
人物周刊:您這么忙,接待、出行、參與各項活動,哪里有時間修禪呢?對于我們的這個問題,有人會笑著說,方丈很容易就能打發你:吃喝拉撒,都是修禪。
釋永信:也不能這么說。一個人的修行過程就是生活過程,我們不可能像社會上練功的人那樣,在公園里練一個小時就是練功,除開這一個小時就不是練功了,不是這樣的。衣食住行如果能把握住好的心態都是修行。
一個人的修行就是在他的工作生活當中,不能說我固定在禪堂里坐著就是修行,這是誤解了——你胡思亂想地在禪堂里面坐著就沒有煩惱了么?他每天工作得快快樂樂你能說他就不是修行么?
人物周刊:您經常說“別胡思亂想就是禪”,您這樣說,想表達什么思想呢?您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消除對您的這些爭議呢?
釋永信 :人做事要有正信、正念、正識,你就不會胡說八道、胡作非為。你當記者的又想當作家,你就當不好記者了,兩樣都兼顧就很難很難了。
我們做事了,爭議越多就證明我們做的事情越多。這些批評爭議換個方式去看,我們當作是一種鼓勵,要換個思維方式。
人物周刊:這次政府給您獎勵了一部車,引來很大爭議。其實歷史上很多時候政府都會給寺廟物質支持。現在有人說,大師應該把車捐出來,有人接著問這車給誰,誰該坐?
釋永信:獎勵這個車是政府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有人說這話不該由我來說。那誰來說?我怎么解釋?
網上發了很多帖子,我也看了。這也算是社會的進步吧,人們都有了話語權,誰想說啥就說啥,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的進步。
人物周刊:10多年前,您曾經和一個俗界朋友在山寺門口說:“出家人,世俗的想法,想也沒有用,我們就去做一些事情就好了。”現在的心態還是如此嗎?
釋永信:因為啥呢?佛教講因果,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你不去種,就永遠都得不到。我們要不去做事,政府也不會重視我們,媒體也不會關注我們,也不會來這么多的帖子(笑)。罵人的都是什么人?他們誰都罵,他們也很累啊,他們罵人的時候是什么心態?他們也是很辛苦的啊。
人物周刊:少林寺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在您這個時期,大大地火了一把。
釋永信:我現在在這個位置上是這樣的,也許換了一個人比我做得還好。這不是一個人的原因,而是大的歷史決定的。
少林寺現在看起來很火,歷史上其他時期說不定也都很火,很多皇帝都來過少林寺,像武則天就來過多次,如果少林寺不火,她能來么?
過去的事情,只是我們看不到。我們現在很火,也許500年之后就沒人知道這段歷史了。所以說現在的事情沒辦法跟未來、跟以前相比。
人物周刊:您的價值觀是什么?
釋永信:我們出家人沒啥高深的價值觀。我們出家人是為了學佛,學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既然我們選擇了,就努力去做,也希望今生今世能達到目的。
人物周刊:你覺得幸福么?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怎么辦?
釋永信:我們就等,佛講究因緣,我們不會失去我們的機緣,沒有機緣我們就等待,不會去強求。
人物周刊:您現在主持一方圣山,您內心感覺的是一種歡喜嗎?
釋永信:我們感覺很輕松,很歡喜,對任何事情對任何人都這樣。至少對人類有用,對我們自己也是一樣。
人物周刊:方丈平時都看什么書,哪些書對您影響大?
釋永信:看書很雜,啥書都看。
人物周刊:能談談自己出家前的故事嗎?
釋永信:(笑)也沒有什么好談的,和你一樣,是個農村的孩子,你當時干什么,我也在干什么。
人物周刊:距離我們幾百米的地方就是塔林,歷代高僧大德都在那兒。將來您是否也會進塔林?歷代高僧中您最敬仰的是誰?和他們相比您還需要在什么方面努力?
釋永信:歷史上的高僧我都非常敬重,少林寺的每一座碑、每一座塔都是世間道德的典范和標志,我們有責任保護好,把這個精神弘揚出去,更好地教化眾生、貢獻社會。
我能不能進塔林,那是后人的事情,我說了不算。現在還不好說,我做好做壞,(評價)都是后人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