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我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中年出家后成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
法師早年留學日本,是我國最初出國學習西洋繪畫、音樂、話劇,并把這些藝術傳到國內來的先驅者之一。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1918年舊歷7月,李叔同結束了學校的教務,決心到虎跑定慧寺從皈依師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正式名為演音,號弘一。
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至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復興。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中稱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弘一法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他尤其重視生靈離世前的念佛,強調“一念”的作用,主張為即將離世的人實行助念,這是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源頭,已為后人所效法。
太虛法師
太虛,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人。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之倡導者,被中國佛教界“革新派”僧人譽為近代佛教改革家。
青年時代的太虛法師,思想十分活躍。經同學介紹,讀了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著作,深受激勵,向往革命。法師早年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中國政治革命后,中國的佛學亦需經過革命”。
1913年,他針對當時佛教叢林存在的積弊,振聾發聵地喊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的口號,標志著中國傳統佛教跨入現代型的理論分水嶺。1922年,太虛法師創立武昌佛學院并任院長。這標志著中國現代化佛教教育的成熟。其辦學方向、學制等被各地后起的佛學院參仿,直至今天仍不失示范之功。它和同年由歐陽竟無開辦的支那內學院,堪稱近代佛教教育學術研究的兩大奠基石。
他指出,近代佛教應該朝著“人間佛教”的方向發展。指出,“人間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人間佛教”已是當今佛教的主流,有人認為可能成為佛教史上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及密乘佛教之后的現代佛教形態。
印順長老
印順長老(1906-2005),俗名張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臺灣佛教界尊稱高僧釋印順長老為“導師”。印順長老堪稱當代佛教界思想巨擘,曾因著作《中國禪宗史》,獲得日本大正大學頒授博士學位。印順長老繼承太虛大師的佛法思想,進而提倡人間佛教,對全球佛教界思想影響甚深。
1930年,時年25歲的印順于福泉庵禮清念老和尚為師,落發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同年,印順到天童寺受戒,戒和尚為圓瑛老和尚。抗日戰爭打響后,1938年的武漢情勢逐漸緊張,印順與老同學止安法師經宜昌輾轉到了重慶,度過了抗戰八年。1948年,時局變幻,印順到了香港。在香港的三年中,他出版了《佛法概論》、《太虛大師年譜》等十五本書。1952年,印順因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從香港到了臺灣,從此留在臺灣轉大法lun。1965春天,印順法師前往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擔任教職,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大學任教的出家法師。
2005年6月,印順長老因病在臺逝世。2006年初,首都佛學界為追思印順法師召開了座談會。會上清遠法師說道,近20年來,印老在大陸佛教界影響廣泛。他的著作對于大陸佛教界影響巨大,在一些佛學院被選為課本,對于佛教史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印老一生生活儉樸,待人謙和,誨人不倦,百歲高齡安詳示寂,這不是一個沒有修行的人能夠達到的,他是一個大修行人。
證嚴法師
證嚴于1957年因父親逝世,萌生對生死問題的困惑,經修道法師指點而覺悟到:“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全人類,把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社會上,普愛天下的眾生,這應該算是一種幸福吧!” 以宗教社會學眼光看,這是真正想明白了人之為人的生存意義問題。
1966年,她與五位同道一起創立了慈濟功德會,旨在“濟貧、濟病、濟急”。由于她倡導的事業出于佛教本懷,符合市民社會需要,加以把握好臺東花蓮正缺醫療機構的時機,創建了慈濟醫院,通過聯誼會等活動,注重發掘人們的愛心,提出“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響亮口號,臺灣大眾群起響應,至今參與的會員達臺灣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四百余萬人之多,設有本身的私立綜合大學、護理專校、電視臺、大型現代化醫院多所、遍布全球的急救團隊等。
該會不僅在臺灣廣行慈濟,而且專撥善款用于大陸甚至蒙古、非洲賑災,并腳踏實地,努力推動資源回收與尊重生命運動,改善生態環境。證嚴曾皈依印順,并以其為社會服務的卓絕貢獻,被授予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1991年麥格塞塞獎。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她與該會堅持不趕經懺、不作法會、不化緣原則,絕不把佛教帶入任何可能導致迷信的形式之中,體現了人間佛教發展的一大趨向;而且,其重建設而不尚無謂爭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實習記者 鄭廷鑫 張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