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出席第14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的領導人和代表在開幕式后合影。當日,第14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在哈瓦那開幕,來自世界115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以及15個觀察員國、31個特約國和23個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這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
9月15日,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開幕,剛剛大病初愈的古巴傳奇領導人卡斯特羅被選為這個運動的主席。由于古巴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以及伊朗等國也積極參與此次會議,一些人認為不結盟運動有可能高揚反美旗幟、成為一個反美同盟。筆者以為這樣的預期不僅不大現實,這樣的發展趨勢更會偏離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因此也不可能實現。
從實際效果看,不結盟運動構建的是一個宣講的平臺,而不是職能齊全和功能完善的國際組織。其成立之初的宗旨即是不結盟,這也說明,不結盟運動絕不是一個小國聯合共同對付大國的工具。它更多體現為精神與理念的聯合,而不是國家實力的聯合,它突出精神象征力和感召力,不是具體的執行手段。而不結盟運動的出現,本身也正是因為這些國家沒有結盟的實力。
不結盟是針對結盟而言的。一些大國篤信權力政治,認為力量的均勢是唯一有效的維持秩序的手段,于是我們看到冷戰中兩個勢力集團的出現。結盟的目的是拉攏一些國家來反對另一些國家,它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敵人,劃清敵我分界線。為了擴展和強化聯盟,它甚至制造假想的對抗力量。于是我們看到,冷戰剛一結束,美國就開始發出“狼來了”的呼聲,把西方世界從“歷史終結”的夢想中喚醒,繼而便推動起北約東擴的進程。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在冷戰結束后不僅沒有瓦解,反而得以強化和擴展。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掀起了第一波“中國威脅論”的浪潮,這一論斷連稍略了解中國的美國學者都認為是夸大其詞。美國通過制造敵人,達到了避免聯盟瓦解的目的,冷戰后本來應該緩和下來的東亞局勢持續緊張起來。
從歷史上看,結盟并沒有給世界帶來多少和平。根據美國學者的統計,結盟帶來的沖突與戰爭比不結盟時期要多得多。一戰和二戰均是聯盟間的對決。聯盟越大,結盟者卷入戰爭的風險也越高。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聯盟中任何一方卷入戰爭都會迫使聯盟整體介入,而聯盟某一方受到威脅也被視為針對整個聯盟的威脅,這使得每個結盟國家面臨的風險普遍升高。“9·11”事件發生后,全球安全面臨新的挑戰。而美國依仗自己的實力,想要拼命拉住盟國來為實現它的目標服務,在反恐中塞進了自己的“私貨”,而聯盟的內部反倒因此而出現了裂痕。
如今,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卷而來,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越來越多,相互依存日益加強。重大國際問題相互交織,需要綜合治理才能得到解決。而霸權主義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會使這個世界更不太平。因此不結盟運動才會把反對霸權主義作為追求的目標。不結盟運動反對霸權主義,針對的是美國的一些做法,而不是籠統地反對美國,它也不具備事事處處與美國對著干的實力。
在結盟政治大行其道的時候,不結盟運動的宗旨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它的組織形態還嫌松散,雖然它的影響力仍然有限,但它所昭示的精神符合這個時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結盟相比,不結盟運動應體現更加宏大的視野。它應該引導人類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點。使人類不再局限于國與國之間的你爭我奪,而更多地謀求跨國合作、國際合作的新格局。它強調針對人類的共同威脅采取行動,而不是千方百計地尋找敵手。它不會打著不結盟的旗號行結盟之實。如果不結盟國家拉幫結伙,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反美聯盟,它將背離不結盟的宗旨,重蹈傳統國際政治中謀求勢力范圍、劃分勢力集團的覆轍,這也意味著不結盟運動將走向終結。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