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美國西海岸的重要軍港圣迭戈,來訪的中國海軍“青島”號導彈驅逐艦緩緩駛入港口。當天,由導彈驅逐艦“青島”號和綜合補給艦“洪澤湖”號組成的中國海軍編隊抵達圣迭戈,開始為期三天的友好訪問與聯合演練。這是1997年以來中國海軍軍艦第一次訪問美國本土軍港。 8月21日,由“青島”號導彈驅逐艦、“洪澤湖”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出訪編隊,駛離青島軍港碼頭,開始了對美國、加拿大、菲律賓三國四港和平外交之旅。在歷時70多天的航程中,編隊將橫穿太平洋,航經3個海峽,總航程17000多海里。 9月6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駛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受到美國海軍官兵和近30個華人華僑及留學生團體的熱烈歡迎。旅美華人華僑扶老攜幼來到美軍珍珠港,參觀訪問美國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感受祖國欣欣向榮的新氣象。9月18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駛抵美國圣地亞哥軍港,準備中美兩軍聯合搜救軍演。眾多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團體的150多名代表,舞獅打腰鼓熱烈歡迎。 從電視上看到這一幕幕感人的景象,曾參與“青島”艦研制任務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所屬江南造船廠原總工程師沈老先生感到由衷的自豪。他說,軍艦是“流動的國土”,編隊出訪是一個國家國力和國威的體現。50多年來,中國船舶系統廣大科技人員,研制成功了一艘又一艘先進的海軍艦艇,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船舶工業的光榮與夢想。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民海軍艦艇編隊數十次出訪,足跡遍布四大洋。這些外形優美的出訪艦艇,無一不是中國自主研制的,極大地揚我軍威、壯我國威。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技體系,擁有規模宏大的科技隊伍和國內一流的科研設施,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為標志的重大科技成就。目前全系統擁有數百個科研院所,從事國防研究、發展和工程技術活動的科技人員幾十萬人,僅兩院院士就有170多名,占全國的12.1%。這些科技人員分布在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工電子等領域。他們不計名利、不辭辛苦,為了國防現代化,為了祖國母親的強盛和國家安全,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畢生精力。一些功勛卓著的國防科技領域的科學家,去世后人們才了解他們所做的貢獻。 雷達系統在國防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和他領導的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以滿足軍隊未來作戰需求為己任,長期從事雷達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在新體制雷達系統關鍵技術研制中取得重大突破;曾先后榮獲國家發明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獲取發明專利10余項,并培養了雷達領域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層次人才300多名,為我國雷達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最近,中共國防科工委黨組作出決定,表彰毛二可院士和他領導的團隊。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航空工業成功研制生產了1.6萬架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偵察機、教練機、無人駕駛飛機、支線客機和通用飛機,為國防現代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國產飛機長期以仿制為主,真正屬于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不多。近年來,在國內科技人員的艱苦努力下,我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可以滿足三代戰機需要的L15高教機成功首飛,總體作戰效能和武器現代化已經完全達到第三代戰斗機水平的梟龍飛機也研制成功,開始投入批量生產。 中國第一航空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梟龍飛機總設計師楊偉對記者說,我國的飛機研制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所自主建立了國內最先進的航電系統綜合試驗室,通過模擬飛機真實的飛行,機載設備的上萬個數據被實時記錄下來進行分析測試。利用先進的手段,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研制成功能與國際最先進水平相媲美的飛機航電系統。 梟龍飛機采用了先進的“蚌”式進氣道技術,有效提高了進氣效率,減輕了飛機結構重量。楊偉告訴記者,先進的“蚌”式進氣道技術是幾個年輕的設計人員根據一張照片自主摸索開發出來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采用該技術的國家。 來自國防科工委的消息說,“十五”期間,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取得了重大成就,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研制創新能力大幅躍升,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長足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這些都凝結著廣大國防科技人員的心血。 國防科工委主任張云川指出,今后15年,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將在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研制創新、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軍工先進制造技術、國防科研基礎與前沿技術、國防科技創新保障能力5個方面實現重大跨越:突破一批高新技術武器裝備關鍵技術,滿足新一代武器裝備自主研發的需求;掌握一批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核心技術,形成一批高技術產業群和若干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品牌產品;軍工制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產品質量與可靠性水平顯著提高;國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一批成果,在關鍵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明顯縮短;建立完善的國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科研關鍵基礎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涌現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資源共享和運行高效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