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器“機遇”號27日到達火星“維多利亞”坑邊緣,發回第一批展現這個碗狀坑底部和坑壁的照片。對于這次探訪,各大媒體毫不吝惜地使用“夢想成真”、“里程碑”等溢美之詞。
科學家相信,“機遇”號到達了一個“科學金礦”,將極大程度提升人們對火星歷史的認知。
探索火星坑是否源自湖泊
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看到“機遇”號發回的黑白圖片,對于展現眼前的坑內沙丘和齒狀坑邊發出陣陣驚嘆。
火星車探測項目首席科學家、康奈爾大學教授史蒂夫·斯奎爾斯說:“我們做到了。”
圖片顯示,“維多利亞”坑壁邊緣多處呈現厚重巖石結構,坑底有清晰的波紋狀沙丘群,從坑口到坑底的斜坡上,還有數條下行沙道。科學家一直想知道,坑壁的巖石層是否形成于湖泊。這點對于確定火星是否曾經存在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斯奎爾斯28日說:“我們得到的這些照片告訴我們,坑中隱藏著極多的地質信息,具體是什么秘密,還有待我們獲取數據。但昨天的圖片已經讓這次行程值了。”
尋找安全路線下坑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說,“機遇”號距離“維多利亞”坑不到4.5米,準備當晚越過一個小沙丘,正好停在坑邊,尋找一個更好的位置,將讓“機遇”號拍出更好的照片。
項目組科學家定于28日碰頭,確定“維多利亞”坑邊緣的兩個石岬中,哪個能給予“機遇”號更好的視野。他們說,在向坑內探出的石岬上,“機遇”號將使用其高解析度攝像頭拍攝生動的彩色全景照片。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布魯斯·班納特說,27日圖片顯示了部分巖石層,地質學家已經把它們與那里曾存在液態水相聯系。他說,火星地質與地球類似,但由于長期缺水,火星巖石保持長期不變。
科學家還在策劃“機遇”號接下來的動作。通過分析發回的圖片,科學家想尋找一條安全路線讓“機遇”號進入坑中,而且還不能讓它就此失去作用。 莊北寧(新華社專稿)
名詞解釋
“機遇”號探測器
美國宇航局研制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于2004年1月分別在火星上著陸,其中“機遇”號已經拍攝了71500張圖片,另外還有19億字節的圖像數據。“機遇”號的最初探測使命只有3個月,但它已經服役900多天,10倍于預想期限。“機遇”號曾經因為陷入一個沙坑面臨困境。因為流沙過滑,它花了5個星期才掙脫出來。
“維多利亞”坑
與“機遇”號此前在火星上光顧的其他坑相比,“維多利亞”坑顯然是最深、最寬的一個,其直徑約為800米,深約70米。“維多利亞”坑是“機遇”號的第三個考察目標,科學家對這個坑極為關注,認為這將是火星車在漫長的火星考察中發掘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科學寶藏”。(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