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羅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有關真核轉錄分子基礎的研究。
科恩伯格將獲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137萬美元、107萬歐元)。他出生于1947年出生于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目前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文告中稱,為了讓我們的人體能夠應用存儲在基因里的信息,首先要進行信息備份并傳送至細胞的外層,這一備份信息被用作生產蛋白質的指示,正是蛋白質輪流構建了生物和生物體的運行。這種信息備份的過程被稱作轉錄。羅杰-科恩伯格是首位在分子基礎上展示真核(這種生物體的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轉錄過程是如何運行的科學家。包括我們在內的哺乳動物都可歸入這一生物群。
對于所有生命來說,轉錄都是必需的。科恩伯格對這一機制的詳細描述,正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所提到的“最重要的化學發現。”
如果轉錄停止,基因信息被不再被轉送至身體的各個部分。組織會因為不能被更新而在數天內死亡。這正是發生在一些毒菌中毒過程中的現象,因為毒素中斷了轉錄的過程。了解轉錄是如何運作的在醫學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轉錄過程中出現的紊亂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包括癌癥、心臟病和各種炎癥。
干細胞演變成為不同器官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具體細胞的能力,也與轉錄過程如何被管理有關。因此更多的了解轉錄過程對于研發出不同的干細胞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
47年前,當時只有十二歲的羅杰-科恩伯格來到斯德哥爾摩來觀看他的父親阿瑟-科恩伯格接受諾貝爾醫學獎(1955年)。阿瑟-格恩伯格,因為他所作的有關基因信息是如何從一個DNA分子轉送至另一個DNA分子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老科恩伯格闡述了基因信息是如何從母親身上傳給她的女兒的,而羅杰-科恩伯格的成就則是闡述了基因信息是如何從DNA被轉錄至信使RNA的。這種信使RNA將這些信息帶出細胞核,這樣它可以被用于指示構建蛋白質。
科恩伯格的貢獻是他制作了詳細的檢晶儀圖片,形容了真核細胞轉錄的整個運傳情況。我們在他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新的RNA反轉錄脢是如何演變的,和數個在轉錄過程中必需的其它分子的作用。這些圖片是如此的詳細,人們可以分清楚不同的原子,使人們可以理解轉錄機制和轉錄是如何被管理的。
新聞背景: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以下是2000年至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05年,法國化學家伊夫·肖萬、美國化學家羅伯特· 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羅克。他們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他們因為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他們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國科學家艾倫·黑格、艾倫·馬克迪爾米德及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他們在導電聚合物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簡介(附獎章圖)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 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并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準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并于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后,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于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并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杰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范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于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圣莫雷空運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托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毛遂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并授獎。(摘自中國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