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當選容易“當家”難
第61屆聯合國大會13日下午舉行全體會議,正式任命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10月13日,出席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的潘基文在主席臺就座。
當天,第61屆聯合國大會舉行全體會議,與會的192個成員國代表以鼓掌的方式通過決議,正式任命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 新華社記者趙鵬攝
“史無前例”的順利
這次選舉之順利,與10年前秘書長選舉之難產恰成鮮明對照。1996年,非統組織早在7月就提出了讓加利秘書長連任的要求,但經過幾個月的折騰,始則美國否決加利的謀求連任,繼而法國否決美國贊同的安南,前后經過不知多少程序的周折和八輪投票,安南才在12月作為非洲另一位候選人當選。而這次,起初涌出多位參選人,但形勢很快明朗,摸底投票只進行了四輪,潘基文一路領先,且于第四輪摸底投票中獲得了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支持,因而順利當選。這也證實了美聯社此前的預言:聯合國這次秘書長的選舉將以其史無前例的迅速快捷、高度一致和波瀾不驚而載入史冊。
要操心的地方可不少
潘基文雖然輕松當選,但擺在他面前的任務卻是十分繁重的,單就聯合國改革一項而言,就可謂任重而道遠。
去年12月20日,聯大和安理會分別通過決議,決定設立“聯合國建設和平委員會”。此外,今年3月聯大決定設立人權理事會,以取代人權委員會,從而標志著聯合國開始進入人權與安全、發展并列的“三大支柱”的時代。以上這兩項改革成果剛開始運作不久,建設和平委員會是新建機構,如何充分發揮其作用,當有一個摸索的過程;人權理事會則是舊制換新制,也需在一年內制定新的工作規則和方法。這些都少不了新秘書長的操心。
在發展領域,去年聯合國首腦會議通過的《成果文件》提出了發展、環境治理、加強業務活動的全系統連貫性工作。但在發展領域改革的目的、任務、方法等諸多問題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直存在嚴重分歧。其主要癥結在于:發展中國家主張將聯合國打造成為發展領域的核心,對布雷頓森林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和世界貿易組織發揮領導和協調作用,而發達國家則主張聯合國將經濟、貿易、金融領域的問題交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去管,因為這三大組織實際上都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控制之下。
由此可見,聯合國發展領域的改革涉及各方切身利益,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如果潘基文在上任之后能夠利用他新任秘書長的地位和他被人譽為“柔中有剛”的品質,在這個問題上有所建樹,則將是對世界的莫大貢獻。
在安全領域,既有傳統安全問題,又有非傳統安全問題。去年聯合國首腦會議前夕和期間在討論核裁軍和防擴散問題時,美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尖銳分歧。美國強調只能提防擴散,反對提核裁軍。但發展中國家則認為不但要防擴散,更要核裁軍,還必須反對在防擴散問題上的雙重標準。由于雙方堅持各自立場,未能取得一致,最終關于核裁軍和防擴散問題不得不從《成果文件》草案中整段刪掉。在這里人們再次看到,聯合國依然受到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的嚴重干擾。因此,今年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絕大多數的會員國再次強烈呼吁加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求推進國際關系和聯合國內部的政治民主化。這是擺在新秘書長面前的又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秘書處改革最受關注
聯合國秘書處本身的改革,更是需要秘書長親自過問的。今年3月7日,安南提出聯合國秘書處管理改革的報告,其主要內容包括人力建設、信息通訊技術以及財政預算、決算機制等。在這些問題上,是否應該和會不會擴大秘書長的權限,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發展中國家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始終堅持維護聯合國大會在秘書處人事、財政等方面的決策權,他們擔心個別大國推動擴大秘書長的權限,將加強對聯合國事務的控制。果然,安南的報告提出了一些爭議較大的改革方案。為此,以七十七國集團為一方,以美、歐、日、加、澳、新集團為另一方,就秘書處改革辯論了50多天,仍難以達成一致。七十七國集團認為秘書長的報告反映了西方的意圖,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地位和權利,決定向聯大第五委員會遞交決議草案。最后聯大五委于今年4月28日進行表決通過了該決議。但這次投票打破了聯大五委19年來保持的協商一致的決策方式,開創了對實質性問題進行投票的先例,可能會對五委今后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潘基文到任之后,如能運用他超人的“政治均衡感”,發揮他“協調分歧的能力”,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搭一座橋梁,逐步化解矛盾,真正使秘書處的改革惠及廣大成員國,這是人們最關心的事。(中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大使) 秦華孫、新華社聯合國分社前社長 錢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