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金熙德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10月15日,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借朝核試爆發揮,稱有必要討論日本持核問題,引起日本國內和國際輿論嘩然。中川“余音”未消,10月1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又公然表達相同觀點。一時之間,日本“持核論”是否會借機抬頭引起人們關注。
日本“不持核”的背景
長期以來,“持核論”在日本執政勢力內部時不時出現。日本“持核論”的基礎可以說是否認侵略責任的翻案心理、擺脫美國控制的自主傾向、確立主導地位的大國情結、崇信軍事力量的武力信仰、畏懼鄰國崛起的防范心態等復雜因素的混合物。近年來,日本“持核論”者則津津樂道于把“朝核威脅”作為其公開借口。
10月9日朝鮮宣布核武器試驗成功后,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公然稱:“憲法并沒有禁止擁有核”,所以“當然可就此展開討論”,似乎在為“持核論”打開市場。這一說法既違背日本戰后憲法精神,也違背日本現行政策。
二戰后日本形成的法制與政策,都立足于對其侵略戰爭的否定之上。戰后憲法第九條明確規定:日本“不保持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核武器,顯然是與憲法第九條精神格格不入的。
憲法第九條衍生出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專守防衛”就是其一。據日本政府解釋,這一政策“是指基于憲法精神之上的被動的防衛戰略姿態”,其內容包括不擁有戰略進攻性武器,其邏輯結論只能是“不持核”。
在20世紀60年代日美“歸還沖繩”談判中,如何對待美軍部署在沖繩的核武器成為一個問題。日方提出了對核武器“不制造、不持有、不帶入”的“無核三原則”以及沖繩“與本土一樣”無核化的原則。佐藤首相在1967年12月的第57屆國會上首次肯定了該原則,歷屆內閣都對此加以沿用。
日本離“持核”有多遠?
其實早在二戰時,日本就曾徘徊于“核門檻”。目前,日本具有世界一流的核能技術、世界最大的核原料儲備以及世界一流的核彈頭運載技術。顯然,日本是否跨越“持核”門檻,問題并不在于其有無研制能力,而在于其有無這種戰略意圖。今后“持核論”是否對日本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將取決于以下因素的演變趨勢。
一是日美關系的走向。迄今為止,美國對日本表露出的任何“持核”意圖都曾堅決予以反對。與此相并行,美國也始終在為日本提供著核保護傘。只要這兩個基本條件不變,日本決策層要走向“持核”,就要冒導致日美關系破裂、失去美國核保護傘的風險。
二是國際環境的牽制。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日益發展,使任何試圖突破這一體系的國家都勢必陷于孤立。如果日本以“朝核”為由執意走向“持核”,以其巨大軍事潛力、圍繞侵略歷史的現實矛盾以及對海外市場的高度依賴,勢必陷于比朝鮮更嚴重的國際困境。
三是國內因素的約束。在現行憲法下,日本各政治勢力間的斗爭仍在憲法第九條的框架之內進行。中川發表擁護“持核”的言論后,立即遭到各在野黨的強烈反對和核轟炸受害者的紛紛譴責。然而,若在過去,中川很可能就要引咎辭職或當眾道歉。但此次中川逍遙無事表明,日本反核思潮已嚴重衰落,“持核論”正在穩步擴大話語權。
四是日本的戰略抉擇。日本決策層對待“持核”,不但要考慮上述各種因素,還要對其合理性作出判斷。從日本政府系統的研究報告和各界人士的討論情況看,迄今為止反對“持核”的意見占了主流。其反對理由之一是,日本四面環海、國土狹小、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等條件不適于采取核威懾戰略。但此番中川卻認為:“從理論上講,擁有核將降低被攻擊的可能性。”該發言顛覆了把“不持核”作為理性選擇的見解。
如果這一局面繼續發展,那么有朝一日“中川發言”或許就會成為日本的主流話語。防止這一前景出現,應當是日本和平主義勢力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