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些國際媒體認為中國對朝鮮核問題以及整個東亞局勢缺乏一以貫之的整體戰略,是踩著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陳琪先生10月17日在《聯合早報》上撰文,也斷言中國在這次朝核危機中的決策是情緒化和意氣用事,這種失誤將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外交麻煩。
中國在這次朝核危機中的強硬表現,是否真的就是缺乏戰略考量的意氣行為呢?這首先需要探尋朝鮮的行為動機。
朝鮮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不遺余力地謀求擁有核武器?朝鮮一直堅持“自衛說”,理由是受到來自美國的長期武力威脅,包括核威脅。國際上也有不少聲音與之相呼應。
眾所周知,中國出于地緣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因素的雙重考慮,肯定會給朝鮮提供核安全庇護。而由于中俄韓的有力牽制,美對朝軍事威脅也僅僅是一種潛在威懾。
在此情況下,為什么朝鮮仍然沒有安全感?因為朝鮮當局對形勢嚴重誤判:中國的保護不可信、不可靠。而得出此結論的根據,一方面是源于它對中國與韓美關系的嫉恨:中國與美韓存在巨大的經貿依存利益,一旦美朝爆發沖突,中國還會像以往那樣從“唇亡齒寒”的角度出發無私幫助朝鮮嗎?
中國不能陷入新冷戰旋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基于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懷疑:中國現在走的不是社會主義道路,一個“修正主義”的中國,還會在美帝入侵時對社會主義朝鮮施以援手嗎?
這樣看來,朝鮮發展核武器的目的,與其說是朝鮮人民為保衛國家,不如說是其統治集團為保衛其軍事獨裁利益;與其說是為保護國家安全利益,不如說是為保護其僵化保守的意識形態。
出于這種本質目的,朝鮮自然就罔顧中國等的一再善意警告,不遺余力地發展核武器。
這次朝鮮的一意孤行,中國被置于空前的兩難境地:如果站在美日韓一邊,果斷對朝采取嚴厲制裁措施,將會引發朝鮮的進一步不滿,輕則得不到朝方信任而失去調停人的身份,讓苦心經營的六方會談無果而終;重則可能將自己推向與朝鮮敵對的前沿,中國又將面臨一個自己一手喂肥的大敵。
如果堅定地站在朝鮮一邊,中國將不僅站到了美日韓的對立面,還將站到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對立面。在全球戰略的范圍上,中國多年爭取的與美日韓的互信合作將毀于一旦,不僅無法亦將無力阻遏日韓擴充軍備乃至邁入核武國家的強烈沖動,更為嚴重的是,中國將會被迫同朝鮮這輛國際戰車緊緊地綁在一起,和美日韓掀起新一輪的東亞冷戰。
而由此帶來的負面后果,絕不僅是經貿利益受損,而是整個外交戰略方針的徹底顛覆,“決不當頭”變為堅決領頭,“冷靜觀察”淪落為“閉目塞聽”,“穩住陣腳”演化為“陣腳大亂”,“沉著應付”轉換成“貿然出擊”,“韜光養晦”也被替代成“鋒芒畢露”,而“有所作為”的落腳點最終也會變成“碌碌無為”甚至“胡作非為”。
可見,如果為歷史上所謂“鮮血凝結成的友誼”所拘,反對制裁而同朝鮮站在一邊,由此帶來諸多外交麻煩和無盡苦果,那才是罔顧長遠戰略利益的情緒化和意氣用事。
制裁朝鮮并非與之為敵
其實,對中國而言,本沒有第三種選擇,亦即沒有最佳選擇,但中國還是本能地探尋趨利避害的次優選項,這就是:在外交辭令上疾言厲色;在國際多邊溝通上坦誠積極;在聯合國制裁的分寸拿捏上,全力排除動武可能,確保其“必要而恰當”,以達到促使朝鮮重回談判桌的目的;在解決危機的途徑上,贏得俄韓美等支持,依然堅持六方會談是當前唯一有效的解決機制;在制裁的落實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不像美國擔心的那樣消極怠工毫無作為,又不像日本那樣急先鋒式的主動作為。
由此看來,中國雖然同意并參與了對朝制裁,但是在制裁目的、范圍、程度、時限以及落實等方面,同美日還是有較大區別的,也是充分兼顧了國際道義、本國立場和朝鮮利益訴求的折中表現。
如果說美日的制裁是一貫敵對行動的延續,那么中國參與制裁則是一個諍友的逆耳忠言、當頭棒喝,是鄰邦老友對犯錯兄弟的善意懲戒。
可見,中國對朝核試作出的包括參與制裁在內的一系列強硬反應,既兼顧了國際道義,又為后續斡旋留下足夠空間,完全是基于長遠和全局戰略考量的結果,是一種兩難處境下退而求其次的理性戰略選擇。
筆者認為,朝鮮還不至于誤讀中國的強硬態度,畢竟它還需要外交上的后援,而且這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懂得張弛之道——其以往的表現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 張智新 中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