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深度報道]"世界屋脊"未解之謎:青藏高原為何迎來科考潮?
2006-11-17

來源:新華網西藏頻道  記者 賈立君   
 
    今年10月以來,已有三支規模較大的科學考察團進入青藏高原:

    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四國科學家和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研究人員,首次聯合對喜馬拉雅山南北坡進行綜合科學考察;

    另一支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組織的來自地學、生物學、民族學等自然與社會學科專家組,趕赴滇西北、川西南和藏東南的大香格里拉生態文化圈,進行自然與人文的綜合考察;

    而繼我國科學家2005年首次成功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帶后,中國科學院也再次組織科考隊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

    近幾年,地處青藏高原上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珠穆朗瑪峰、可可西里、羌塘無人區等地,成為全球科考熱點地區。那么,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緣何擁有如此大的科考魅力呢?
 
     奧妙無窮的“世界屋脊”有著許多未解之謎

    中科院資料表明,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5023米、總面積為260萬平方公里,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以及新疆、甘肅、四川及云南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它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高原。

    一支登山團隊從珠峰海拔6500米營地向海拔7028米的營地攀登。近年來的觀測發現,珠峰地區絨布冰川正在強烈退縮,冰川消融加速,消融區在擴大。中國科學家通過地質遙感監測和深入現場調查發現,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積為48859.18平方公里。到21世紀初,冰川的面積為44438.4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減少147.36平方公里。

    奧妙無窮的“世界屋脊”有著許多未解之謎,它是人類探秘地球之寶地。

    專家表示,圍繞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北半球氣候環境影響這一核心科學問題,進行國際前沿科學研究,可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供諸多服務。

    圖為一支登山團隊從珠峰海拔6500米營地向海拔7028米的營地攀登。

    8月下旬,記者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深溝窄澗采訪時,所經之處,山頂白雪皚皚,寒氣襲人;河谷鮮花猶存,綠樹成蔭。許多村落掩映在卷天連地的原始森林中。抬眼望,山頂白雪與濃霧結伴縈回;側耳聽,陣陣松濤中夾雜著雞鳴狗叫聲;漫步行,河谷平野里成群牛馬在明媚陽光下悠閑戲草。如此奇特景致,大概只有在青藏高原腹地才能見到。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青藏高原長期少為外人所知。唐代文成公主從長安進藏,艱難跋涉三年才到達拉薩。直至上世紀初,其主體西藏高原仍被視為“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的難及之地。

    龐大的青藏高原地貌極為奇特:邊緣高山環繞、峽谷深切,內部山脈聳立、湖泊盆地棋布。高原上除著名的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等高大山系和包括珠穆朗瑪峰在內的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外,還分布著4.6萬多條冰川,其面積占亞洲山地冰川的40%。

牦牛馱著登山物資通過海拔6000米一帶的珠峰東絨布冰川區。

    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10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里的水能蓄積量約占全國水能總量的44%,湖泊總面積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2%。

    統計表明,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有1.3萬多種,陸棲脊椎動物近1100種,均占全國物種總數的45%左右。尤其是西藏境內的生物物種極為豐富,被譽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因庫。” 另外,它還是一個豐富的礦產“聚寶盆”。

    青藏高原地域廣闊、氣候復雜,分為高原亞寒帶、高原溫帶、亞熱帶山地和熱帶北緣山地,依據水份狀況又可分為濕潤、半濕潤、干旱、半干旱等13個氣候類型區。

    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劉小漢介紹,8億年前地球上可能根本不存在亞洲這塊陸地,當時,現在的北極并不在北極,青藏高原中的羌塘高原在南極,塔里木地塊最古老的巖石還埋在萬米深處,其地塊年齡尚不可知。所以,構成后來青藏高原的幾個陸地塊更早以前分布在什么地方、按照什么順序先后碰撞,又經過怎樣具體的轉動和漂移才走到現在的位置仍是未解之謎。

    另據了解,青藏高原本身復雜的氣候、高原生物的蘊育、冰川的形成與消退等,也都成為科學家研究的焦點。

西藏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納西族村寨。

    全球“敏感部位”的青藏高原是人類探秘地球之寶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長期以來,青藏高原獨特的地域文化令世人神往,其實它本身的構造變化和對全球的各種影響,更令科學界感到神秘。

    西方科學家稱“打開地球動力學的金鑰匙在青藏高原”。全球獨特地質、地理單元的青藏高原,不光是研究全球變化的野外實驗室,還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水塔”、亞洲和北半球大氣系統的“調節器”,并孕育了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和高山生物基因庫。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博士李茂善正在珠峰登山大本營附近通過大氣近地層觀測系統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氣壓及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等。

    “這里有世界上最壯觀的地理垂直立體結構,包括從寒帶到熱帶的多種生物。更重要的是它同南北兩極一樣,是對全球變化反應最敏感區之一。” 姚檀棟告訴記者,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地球大氣環流系統由準天文風系轉變為季風系統,直接影響到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的發展格局,它的動力和熱力效應使其成為亞洲和北半球大氣系統的控制區。這里廣闊的冰川,為古氣候學和冰川學研究提供了素材。

    青藏高原由東南向西北不同的氣候和生態區域,孕育了地球上獨特的陸地生態系統和高山生物物種基因庫。因此,它成為全球變化、地球動力學、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冰川凍土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重點地區,是研究地球深部物質與能量交換和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

中國測繪隊員和登山隊員從海拔5200米珠峰登山大本營向海拔6500米進發。

雅魯藏布大峽谷下游生長的野香蕉。

     揭開“地球第三極”神秘面紗可為人類生存提供諸多服務

    專家認為,徹底弄清青藏高原構建過程,研究其地質環境、大氣環流、生態系統等,將揭示出地球的許多奧秘,對人類生存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姚檀棟介紹,我國對青藏高原的研究,由過去分門類、分階段、分散性研究進入了量化研究、綜合研究、集成研究的新階段。

    據了解,人類對青藏高原的研究主要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起初,西方科學家在這里進行了地質、地理、氣候、水文、冰川、動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我國科學家也曾分別對高原植物、地理和地質進行了考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家多次對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自然災害類型及其防治措施,進行了綜合性考察評價,以適應青藏高原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

    雅魯藏布大峽谷里的門巴族農民在曬雞爪谷。這是一條山川壯美、物產豐饒的神秘峽谷,這也是一塊原始閉塞、充滿艱險與不測的“死生之地”。 

    1980年,由中國科學院主持召開的青藏高原國際研討會。20年前,以國家攀登計劃等為代表的大型科研項目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青藏高原科學研究水平,并提出了“由面上考察向定位研究移轉、由靜態研究向動態研究轉移、由現象研究向機理研究轉移”的戰略目標。在地球動力學、高原大氣科學、高原環境變化、生態系統演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開展了中法喜馬拉雅聯合考察、中日西昆侖山冰川聯合考察、中德青藏高原冰川考察、中英青藏高原綜合地質考察、中美青藏高原熱量平衡科學考察等數十項國際合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姚檀棟說:“目前我國對青藏高原大規模系統研究,是順應研究歷史發展進程和促進未來科學研究發展的必要舉措。研究所將對青藏高原重大科學問題進行綜合集成和大跨度多學科交叉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正在青藏高原腹地建立東、西、南、北、中5個基本觀測基地。通過野外研究監測和室內分析,提取科學數據,揭示這一區域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將有利于國家西部大開發工程的深入實施。

    據了解,近兩年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我國冰川研究成果受到聯合國環境機構高度關注。不久前公布的2004-2005年《聯合國環境計劃年度報告》中,以姚檀棟為首席專家的中國科學家關于冰川的科研成果備受關注,被列入正文和參考文獻部分。這不僅證明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的國際水平,也充分說明了這一區域在全球環境中的重要地位。

    姚檀棟等中國科學家發現,分布于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高亞洲地區冰川,受全球變暖影響,正發生全面退縮,年融水量相當于黃河的年徑流總量,成為中國西北地區主要水資源,但也導致下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爆發。如果這種巨額透支長期持續下去,則會導致西北地區一些河流干涸,最終將使大量綠洲消失。

    ――中國科學院確立未來5年對青藏高原的重點科研計劃。這批重點科研計劃,包括對青藏高原形成的背景、過程、機制與成礦效應,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適應機制與潛在應用,高原隆起過程引起的全球與區域環境效應,現代地表過程與生態系統,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5個方面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在青藏高原廣闊牧場加大開發利用程度的背景下,如何科學計算高原草場的承載能力、保證農業發展的同時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被列為重點課題。

    可可西里綜合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們發現青藏高原核心地區的可可西里無人區發育著一個2500公里長,相對高差1000米、寬度約100公里的亞洲大陸分水嶺。在它以北的河流匯入太平洋,以南的流入印度洋。據估計,它可能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巖石圈深部的匯聚地區。此次主要是考察它的地質形成機理和對我國乃至世界氣候的影響。

    據了解,自從200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以來,我國科學家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關于青藏高原研究成果的論文130余篇;而被列為國家973科研計劃的“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對策”項目,已確立了青藏高原現代地貌與環境格局的形成過程、過去環境變化的時空特征、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等六大課題。

    專家表示,圍繞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北半球氣候環境影響這一核心科學問題,進行國際前沿科學研究,可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供諸多服務。(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