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艘正在參加“獵殺”美國航母演習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在與一艘貨輪發生碰撞,被撞貨輪系巴拿馬籍的“斯普林奧斯特”號。該輪排水量為4000噸,事發時正從日本駛往中國途中。據日本海保廳發言人核實,“斯普林奧斯特”號貨輪上計有17名船員,但沒有人員傷亡。
11月21日,一艘正在參加“獵殺”美國航母演習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在宮崎縣油津港附近海域與一艘貨輪發生碰撞,雖說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卻引起了各方高度關切。
日本潛艇撞上貨輪
據日本防衛廳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發言人21日稱,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艘潛艇在九州島南端宮崎縣油津港附近海域參加演習時與一艘貨輪相撞,幸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據這位發言人介紹,撞上貨輪的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朝潮”號潛艇,“朝潮”號當時正在操演上浮科目,結果與正好駛經該水域的貨輪發生“劇烈碰撞”。幸運的是,艇上75名官兵無人受傷。“朝潮”號隨即向演習指揮部發出緊急通告,請求立即返航。指揮所隨即派出潛艇救援艦和救援直升機趕赴出事海域,并向共同操演的美國海軍發出情況通報,懇請駐橫須賀的美海軍第7艦隊潛艇救援艦做好出航準備,“以防萬一”。“朝潮”號最終平安返回母港,初步檢查的結果是:“朝潮”號艇艏有一巨大的凹痕,顯然是外力撞擊所致。目前,日本防衛廳已經責令海上自衛隊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撞擊的原因展開徹查,相關責任落實到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第一時間接到這一事件的報告,并且在“朝潮”號返航途中全程監視,擔心“朝潮”號發生更大不測。
被撞的貨輪經查系巴拿馬籍的“斯普林奧斯特”號。該輪排水量為4000噸,事發時正從日本駛往中國途中。據日本海保廳發言人核實,“斯普林奧斯特”號貨輪上計有17名船員———16名菲律賓人和1名韓國人,他們在事件中也沒有受傷,但貨輪船體有多大損傷尚無法確定。
潛艇正在“獵殺”航母
令日本防衛廳相當尷尬的是,“朝潮”號潛艇撞上巴拿馬貨輪時,正在操演“獵殺”美國航母。早前,美國《太平洋星條旗報》曾經報道說,從本周一開始,日本海上自衛隊和美國“小鷹”號航母戰斗群將進行為期一周的“潛艇獵殺航母”的聯合演習,其中四艘日本潛艇奉命“獵殺”美國“小鷹”號,但沒曾想到在這過程中竟渾然不知地撞上了民用貨輪。
“斯普林奧斯特”號上的船員在接受日本海保廳官員調查時表示,在航行過程中,他們感覺到了“輕微的撞擊”,但因為沒看到海面上有其他船舶,所以他們就繼續航行了,“沒覺得有啥不對勁”。
對此,日本海保廳要求貨輪船長協助日本方面調查,爭取盡快確定事故責任。
潛艇為何撞貨輪
“朝潮”號潛艇是日本“春潮”級的改進型,于1992年開始建造,1997年服役。它艇長增加了1米,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增大了100噸,主要作戰使命是反潛和攻擊大型水面艦艇,其性能優越,尤其在“搜索和攻擊能力”上,因為該艇首次裝備了潛用拖曳線列陣聲吶,另外還裝了SQS-36改進型主動聲吶,主要是提高探測速度縮短作用時間,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探測到對方而又不易被對方測定自己的距離。
那么,如此先進的潛艇,或者說世界范圍內先進潛艇撞船事故為何屢屢發生呢?
隨著海上交通日益擁擠,潛艇和水面船只的碰撞絕不是偶然事件。許多比較繁忙的海上航線上都有潛艇的活動,由于它們用于忍耐水底壓力的船體外殼異常堅固,所以在這類碰撞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對方。
在所有涉及英美潛艇的碰撞記錄中,大約有25%發生在沿岸水域,或者在潛艇正準備入港停泊時發生在港口的入口處。潛艇對于其他船只來說是一種存在隱蔽處的威脅,即使一些超大型油船有時也難以躲過此劫。1993年,法國潛艇“羅賓”號在地中海與一艘超大型油輪發生碰撞,油輪的船體受損,油也全部泄漏到海水中。
潛艇與一些小型船只(經常是一些漁船)之間發生的事故更為常見,而且這類事故中也常常造成人員死亡。1989年美國的“休斯敦”號潛艇掛住了商用拖船“巴科納”號的牽引索,使得該船在加利福尼亞的長灘外16公里處沉沒。
由于漁船通常用拖網作業,這也使得這類船只遭遇潛艇的風險更大。每年都有數起事件就是因為捕魚船的漁網捕到了潛艇這條“大魚”而被拖行了數十英里。這種情況有時是致命的,1980年至1989年間,在愛爾蘭海域至少有17艘拖網漁船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銷聲匿跡,有37人喪生。
由于潛艇往往執行一些秘密等級較高的任務,而且它們有90%的時間是在水下,這也意味著許多這類事故永遠不會被徹底地查清楚。僅美國海軍一家就接到了數千美元的索賠要求,因為當漁網在水下被潛艇拖住時,漁民不得不砍斷漁網以便脫身。
發生這些事件,也是潛艇在水下的作業方法造成的結果。潛艇借助自己的主動聲納能夠準確地識別自己周圍的船只,但是主動聲納設備會暴露潛艇的位置,因此它們往往依賴于被動聲納。這些設備提供的信息通常難以破解———尤其是當艦只在進行演習時。在淺水區域使用被動聲納,就意味著潛艇就像瞎子一樣無法感知即將發生的碰撞。[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