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新使館效果圖
為適應中美關系發展的需要,美國于兩年前就動工修建新的駐華使館。使館工地采取嚴密的保安措施,無人清楚里面進行著怎樣的施工。整個工地被護板和鐵絲網包圍起來,下面的護板是兩米多高的藍色鋼板,鋼板上還架起了兩米多高的鐵絲網。
北京各種各樣的建筑工地隨處可見,然而,一片位于CBD商業圈、背靠亮馬河的黃金地段、已進行了3年作業的工地卻并不被外界熟知。這正是美國正在修建的駐華新使館,但由于使館工地的嚴密保安措施,幾乎沒有人清楚里面進行著怎樣的施工。
11月24日,正值美國傳統節日感恩節,工地進入連續4天的休假期。本報記者也在第三度采訪中獲悉,這對日夜不停忙碌的500名美國建筑工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休假日。
美耗資23億建新館至今已施工兩年多
破土動工至今,美國駐華新使館已經歷了近三年的建設過程。放眼望去,氣勢龐大的整體外觀還是呈現灰蒙蒙的色彩,距離模型圖里井然有序、綠樹成蔭的樣子還相差甚遠,而平日的工地上似乎看不出有繁忙的景象。
早在兩個月前,記者前往位于北京第三使館區——亮馬河使館區天澤路上的以色列使館參加活動。到達后發現,這一新的使館區中,除了以色列使館和馬來西亞使館已經投入使用外,其他幾家使館還處于施工建設的不同階段,包括韓國使館、日本使館以及最引人注目的美國使館。
在以色列使館左邊,有一片龐大的施工建筑群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知情人透露,“這就是建了快三年的美國駐華新使館。據說當年建老使館時,中美關系不如現在,位置一般,而且分成幾片,辦起事來也不方便。如今中美關系越來越穩定,新使館位置很不錯,地方也足夠大,現在分成幾處的使館將來可以集中到一起。”
記者觀察了周圍環境,這里雖比不上三里屯老使館區的清幽靜謐,卻有著令老使館區羨慕的便利和開闊,距離首都國際機場僅需15到20分鐘車程。據悉,新館于2004年2月10日破土動工。新館的占地面積達到5.6萬平方米,預計耗資23億元人民幣(約2.75億美元)。新使館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投入使用。
工地處于封鎖狀態頭頂懸掛監視器
為了解工程進度,本報記者著手采訪美國駐華使館,并第一次近距離探訪施工現場。
11月3日上午,記者第一次走近新使館的工地發現,整個工地完全被護板和鐵絲網包圍起來:下面的護板是兩米多高的藍色鋼板,鋼板上還架起了兩米多高的鐵絲網。
記者注意到,工地四角的每一個方向都有兩名中國保安。記者想先在護板外面繞著走一圈看看工地的大小。然而,剛走過最右角的崗哨時,保安突然在后面喊“回來”。原來,記者所在的一面正是距離工地辦公區最近的地方。這里的主體建筑已基本完成,最高的8層建筑樓頂上,幾個美國建筑工人正在忙碌著。
記者得知,盡管這名保安已經在此工作一年多,但對新使館的建設情況卻知之甚少。他顯得有點緊張,告訴記者頭頂上有好幾個監視器的攝像頭,正對著崗哨的方向,監視著靠近工地的人。
“里面的人不讓我們跟外面的人聊天。”保安催促記者趕快離開。從正門向左50米就到了熱鬧的“女人街”,這里的人幾乎都知道旁邊正在修建的是美國新使館。
據他們介紹,與一般建筑工地的嘈雜比起來,這里一切都在靜謐中進行,但美國工人經常在夜里加班加點地施工,直到早上四五點鐘,還在不停地作業。
使館新聞官只字不提安全問題
結束第一次探訪的同時,記者向美國駐華使館遞交了第一封采訪信。一位新聞文化處的女士,幫記者向新聞官員遞交了采訪信。
據這位女士介紹,此前已有數家媒體提出了相同的采訪請求,但都沒能得到積極的回應。然而,在提出申請的第二天,記者突然接到使館的電話,新聞官提供了一份還算詳盡的書面答復。
這份書面答復,只回答了最基本的信息咨詢,即使館的規模和承建方等。對于目前工程的進展情況,以及新使館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則沒有任何提及。于是記者在隨后的一周第二次遞交采訪信,希望獲得關鍵問題的答復,并希望通過采訪,了解正在工地作業的美國建筑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11月15日,使館新聞官再一次書面回復了提問,但增加的信息卻沒有比前一次多多少。對于安全保證措施仍然只字不提,要求采訪建筑工人生活工作狀況的請求,也被通知需要通過漫長的審批。
從使館新聞官提供的書面答復得知,新館將由5座獨立建筑構成,每一座建筑都將具備獨特的功能。
盡管5座建筑物各自獨立,并從2層到8層高不等,但相互之間卻由室內外的各條環路所連接;各座建筑之間的空地,也將被建設成一系列充滿中國園林特色的花園、院落、木橋、竹林和荷塘。
從職能上分為主辦公區、領事事務區、綜合辦公區和公寓區以及停車區。館內景觀的主要設計者,是紐約世貿中心紀念館的設計者彼得·沃爾克,其他的設計者包括美國建筑協會會員克雷格·哈特曼等。
據悉,施工前期,中方提供相當部分勞力,而目前也還有個別中國工作人員在工地工作,但新館關鍵核心部分將由500名美國工人來北京完成。
這位新聞官還透露,中美兩國在2003年簽署建筑協議,規定兩國有權使用自己的建筑工人建設新使館(目前,中國駐美新使館也正在建設中)。雙方工人在對方國家工作超過30天后,將被視為各自使館的行政和技術員工,擁有外交豁免權。
由于過去外交建筑內曾發生過間諜丑聞,因此各國建館都會采取嚴格的預防措施,防止被安裝竊聽設備。使館的核心部分建設,通常都由各國自己的工人施工。
美工人與外界隔離分兩班晝夜施工
500美國工人跨越重洋來到中國,在長達4年多的時間內完成這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使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狀態呢?記者第二次來到施工現場。
11月24日早上,天還未亮,記者便再次趕往新使館工地。一下車,記者看見幾名清潔工正圍繞護板飛舞掃帚,揚起老高的塵土,工地里面只有探照燈亮著,沒有一個工人在干活,一切都靜悄悄的。
記者決定先奔向第一次見到的那個保安,卻發現已經換了另外一個人。“他們還沒有開始動工嗎?”我趕緊問。
“感恩節,他們從昨天就開始放假了。”保安回答。
記者只好再到天澤路的正門去看看。走到馬路的盡頭,記者才發現,原來這里才是關鍵的一道門,是進出工地的惟一通道。記者觀察進出的人們,每人身上都佩帶出入證,打招呼也自然隨和。記者也因此有機會了解到,在這里的建筑工人實際上是24小時工作。每天早上6點鐘,班車將早班工人從一家四星級賓館接來,一直到下午5點左右再將他們送回,同時將夜班工人接到工地,次日凌晨5點左右夜班工人下班,早班工人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距離鋼絲門30米,可以看到一座乳白色方形建筑,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那里正是工地的食堂。為了配合工人們24時作業,食堂24小時開放。據悉,廚師由中國人擔任,但菜肴基本都是西餐風格。
美國駐華大使雷德曾在使館破土動工之日,對興建使館作了說明。原來的美國使館分散在11處辦公,不方便,且地方狹窄,容不下700人辦公。第二,提高安全標準。美國國務院2001年成立“海外建筑管理局”,定出了新的安全標準,只有新建館舍才能達到。第三個重要原因就是適應中美關系發展的需要。從大使的發言可以看出,新館的建成,將預示著中美兩國關系越來越友好的前景。
專家分析中美關系越來越重要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美國問題專家牛新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美雙方都在對方國家建新使館,表明中美關系越來越重要了。
他具體指出,從積極方面看,近年來,中美交往越來越多,需要處理的事務在不斷增加,現有的使館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比如,中國駐美國使館,現在增設了國會組,業務增加了,使館規模也要相應地擴大。
另外,建新使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的美國駐華使館分幾個地方辦公,辦事效率受影響,新使館建成后,將方便各種業務的開展。
牛新春同時指出,雙方在建使館過程中,也有消極的東西。這次建新使館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等,完全從各自國家輸出,大大增加了建筑成本。牛先生說,這表明中美之間還存在不太互信的地方。
據了解,使館的建設一般需要下列程序:提出要求、申請地皮、建筑設計、所在國家審批、招投標、施工建設和工程驗收等。(來源:世界新聞報 趙全敏 孫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