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軍事雜志《尖端科技》日前載文,假想在2016年大陸以武力攻擊臺灣,而臺軍在歷年“漢光”演習的基礎上,整合其戰力資源抗擊解放軍。最后經過8天激戰,臺軍戰力耗盡,但在美軍準備介入的情況下,大陸停止攻勢,從而臺軍求得“自保”。本報轉載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2016年,大陸通過新版“反分裂法”,首次明確兩岸統一的時間表。半月后,大陸稱“不排除動用解放軍封鎖臺灣周邊地區。”而臺灣當局立即宣布,如果遭到封鎖,將動用反艦導彈封鎖臺灣海峽,并攔截、攻擊經過巴士海峽(位于臺灣島與菲律賓群島中間的一條重要國際水道)的大陸船只,以徹底阻斷大陸的能源運輸。
形勢日趨激化,臺軍將戰機轉場至臺東基地和花蓮佳山基地的地下洞庫內。海軍派出4艘潛艇在大陸舟山群島外海設伏,4艘“紀德”級驅逐艦分率各類艦艇組成特混艦隊,其中兩個位于臺東外海,屏護臺灣東部,兩個在臺灣千里之外的遠海進行機動,以躲避解放軍的打擊,并在關鍵時刻回防。同時,臺灣當局宣布戰備動員。
D日凌晨3點,100多枚戰術導彈從大陸沿海地區發射,直指臺灣軍政指揮中樞、雷達站、軍用機場等目標。但在導彈升空后不足10秒,就被位于新竹樂山的“鋪路爪”(Pave Paw)遠程預警雷達發現并跟蹤。臺軍發射“愛國者PAC-3”導彈和ATBM導彈以兩枚對1枚的方式,攔截了70%的來襲導彈,少量導彈擊中目標,但未形成重大破壞。一小時后,第二波次100多枚彈道導彈繼續實施打擊,同時100多枚巡航導彈和“哈比”反輻射導彈加入戰群,在這200多枚導彈的猛烈打擊下,臺軍許多重要軍事設施、雷達站和基礎設施被摧毀,而“愛國者PAC-3”和ATBM攔截導彈也損耗殆盡。
臺軍實施“境外”反擊
臺軍出動20多架“翔升IDF”戰機對大陸沿海機場發射“萬劍”制導炸彈,該炸彈能散布大量子炸彈和地雷以破壞機場跑道。臺軍發射“雄風2E”巡航導彈和“天弓”彈道導彈,對大陸重要軍事設施及油庫、電力和通訊等基礎設施進行打擊。F-16C/DBlock52戰機向大陸雷達站發射HARM反輻射導彈。金門和馬祖部署的“雷霆2000”火箭炮發射MK45火箭,壓制解放軍沿岸火力。臺空軍的C-130電子干擾機和陸軍電子戰大隊也實施電子干擾。
臺軍不斷用“翔升”和F-16戰機與“雄風2E”導彈對大陸的軍事目標實施打擊,直到喪失制空權和導彈耗盡為止。
爭奪制空權作戰
D日5點左右,臺軍雷達發現大陸戰機從北、中、南、東四個方向進襲臺灣。其中北、南兩個方向的大陸軍機受到大量“愛國者PAC-2”和“天弓-2”防空導彈的攔截;但中路由于部署在大肚山上的“長白”雷達被摧毀,僅受到少量老式“劍-2”導彈的騷擾;而繞襲臺灣東部的戰機都是大陸新型的遠程戰斗機,戰力強悍,使用超音速巡航導彈擊沉數艘臺軍水面艦艇。此時,臺軍各機場由于連續遭到導彈襲擊,已處癱瘓狀態,僅有少數戰機從備用機場起飛迎戰,因為數量居于劣勢,大多軍機有去無回。
由于臺軍防空導彈逐漸耗盡,幾架E-2T/K預警機被悉數摧毀,戰機也損失慘重,5天后,臺軍不得不放棄制空權。
海上偷襲與反潛作戰
D+6日,臺軍在舟山軍港設伏的潛艇偷射4枚“魚叉”反艦導彈,重創解放軍1艘護航艦和3艘兩棲艦。解放軍東海和南海艦隊迅速加強反潛兵力,在偷襲與反潛的作戰中,臺軍半數潛艇被擊沉,剩余2艘也耗盡導彈和魚雷而失去戰斗力。
在臺灣以東海域布防的臺海軍特混艦隊不斷受到解放軍潛艇的打擊,半數艦艇被擊沉。此時,在遠離臺灣機動的兩個特混艦隊回防。于是,在臺灣附近海域發生了激烈的岸、海、空、潛四維空間的混戰。經過激戰,雙方都損失慘重,臺軍的海空戰力幾乎耗盡,而大陸仍不斷有新銳兵力加入戰場。
臺軍灘頭反擊死守待援
D+7日,解放軍兩棲作戰部隊分別從臺灣南、北兩個方向實施登陸。而臺軍以“雷霆2000”火箭炮和武裝直升機攜帶的“地獄火”導彈進行火力壓制,由于登陸部隊重型裝備和補給未能上岸,被守軍火力阻止在灘頭,攻勢受挫。
此時,臺軍衡山指揮所的指揮官非常清楚,雖然抵擋住解放軍登陸的第一波攻勢,但由于多數技術兵器難以補充,后備兵源也成大問題,下一波攻勢無論如何也難以抵擋。因而臺灣當局積極展開游說,希望美國介入。
早在戰事爆發之初,美國就密切關注局勢發展。美軍想如果臺軍迅速崩潰就袖手不管,承認后果,而臺軍抵擋住攻勢得以殘喘,美軍就會介入。
在D+8日,美軍兩個航母戰斗群分別出現在日本九州南部海域和南中國海,并舉行恫嚇演習;美空軍B-1和B-2戰略轟炸機在空中待命;在關島的核潛艇也出航進行威懾。美國揚言,“如果解放軍對臺灣使用核武器或造成美國僑民傷亡,將視同為對美國發動‘恐怖攻擊’,后果‘難以預料’。”
在這種形勢下,大陸公開聲明,“已嚴厲教訓臺獨勢力,暫停攻臺軍事行動,神圣國土不容分裂,將繼續對臺灣政局的發展密切關注。”中青在線-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