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11月5日以24票對0票,一致通過候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的提名審查,并將提名案送交參院全體討論。按照參院議程,預料蓋茨最快6日就可輕騎過關。
揚言“協防臺灣”
參院軍事委員會5日擺出了“明星陣容”來審核蓋茨出任美國國防部長的資格,成員包括希拉里、肯尼迪、麥凱恩等,個個都是具有角逐美國總統寶座實力的重量級參議員。
在長達5小時的聽證會中,議員的質詢焦點多在伊拉克戰事。但在事前的書面問答中,不少議員問及臺海問題。
蓋茨在書面證詞中公開宣稱,美國應當協防臺灣。他認為,美國應該密切關注中國軍力,并依據《臺灣關系法》協防臺灣。
蓋茨關于臺海問題的一系列強硬言辭不僅讓人揣測,將由蓋茨領導的國防部在處理對華關系問題上,是否會重新走上拉氏的強硬路線?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趙可金博士表示,盡管蓋茨在聽證會上關于臺海問題的言論聽起來強硬,但卻更像是一種“拉票”行動。可以預料,在未來兩年,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臺立場上不會有大動作。
美國政府候任官員面對握有“生殺大權”的國會時,喊喊狠話幾乎成了慣例。而一直以來,美國國會就是在臺灣問題上興風作浪的“大本營”。在中美建交之初,《與臺灣關系法》就是在美國國會的大力推動下通過的,以法律的形式宣示美國不會放棄臺灣的立場。
“蓋茨尚需國會的任命,他在這時放出協防臺灣的言論,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表面文章,贏得參院內親臺議員對他任命的支持,拉取選票。”趙可金說。
情報戰+政治戰
不僅如此,聽證會上蓋茨還被問到如何看待中國正在對美國形成“日益增加的軍事威脅”。
俄克拉荷馬州共和黨參議員詹姆斯·英霍夫在聽證會上問蓋茨,是否知道“中國潛艇跟蹤小鷹號航母”等一系列事件。另外一位參議員也問到蓋茨如何是否了解中國正成為與美國競爭能源的主要對手,以及中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盟友所形成的威脅。
蓋茨說,由于已經長期離開政府,不大清楚一些最新的機密情報,因此不好隨便表態,他一旦上任很希望能夠盡快仔細研究和聽取有關情報。
今年63歲的蓋茨言談溫和,個性謹慎,在美國政壇有著近30年豐富的情報經驗,是一位務實派和實用主義者,而且比較低調,跟拉姆斯菲爾德張揚的個性有鮮明的區別。
趙可金博士就此指出,以蓋茨的中情局出身,未來其對外軍事政策很可能會轉向情報戰和政治戰。
不過,趙可金博士說:“即使上任,蓋茨也只是布什政府對外政策團隊中的一分子,并不會改變大局。中美雙方已經建立中美戰略對話機制,對華關系、臺海問題等主要都會在這個框架下解決。”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王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