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31 來源: 新華社(北京)
2006年的春節在公歷1月29日,而2007年的春節卻落在了公歷2月18日,同樣是春節,為何公歷日期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2006年的春節在公歷1月29日,而2007年的春節卻落在了公歷2月18日,同樣是春節,為何公歷日期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江蘇省天文學會副會長嚴家榮介紹,這是由于我國的傳統的夏歷紀年法(農歷)和后來從國際上引進的公歷紀年法間的差異造成的。我國目前同時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歷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夏歷兩種歷法,其中春節定在每年的夏歷正月初一,但它在公歷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
公歷是以太陽的運動規律為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1個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夏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它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一個回歸年少了11天左右。但為了能夠“追上”1個回歸年的天數,我國傳統的夏歷在設置時又考慮到了太陽運動的規律,有規律地設置了閏月,每19年7個閏月。這樣,如果上年農歷是正常年,下年春節會比上年提前11天;如果上年農歷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或20天。
嚴家榮介紹,2006年夏歷丙戌年(俗稱狗年)有個閏七月,全年13個月共385天,比公歷年多出了20天。因此,2007年夏歷丁亥年(俗稱豬年)的春節要比2006年推遲20天。2006年的春節在1月29日,2007年的春節自然就落到了2月18日。
據了解,農歷春節與公歷對應日期變動較大,“早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晚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在公歷上的日期相差整整30天。因此,今年的春節還不是最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