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是經濟轉型突破點
2012年10月31日 來源:經濟參考報
醞釀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底有望出臺,各界對此既期待殷殷,又擔心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使得出臺的方案無法滿足各界的期待和預期。
的確,收入分配改革作為一項重大舉措,不僅在于扭轉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中收入分配失衡問題,更在于通過理順財富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為中國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公平分配財富的制度基礎。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深受庫茲涅茨“倒U”假說的影響,在制度上對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從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看,除了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自然的兩極分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制不健全導致的分配不公,尤其是非法收入、灰色收入扭曲了分配的基本秩序。二是壟斷行業與競爭性行業差距越來越大。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與其他行業實際收入差距擴大到10倍左右。根據2008年的數據,石油、電力、電信、煙草等行業的員工人數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其收入相當于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60%左右;第三,勞動報酬在居民收入中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到2007年,我國勞動報酬總額占G DP比重從53.4%下降到39.7%。
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如果收入分配長期不合理,不僅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更影響經濟持續發展。在世界銀行有關收入分配的報告中,基尼系數高于中國的35個國家中,13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在同時期是負數。這說明,在收入分配懸殊的情況下,社會矛盾的激化可能導致經濟陷入停滯。特別是,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滯后,導致居民消費乏力,消費在G 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滑,2008年和2009年都只有35%,2010年為33.8%。同時,由于低收入階層占比過大,從而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使得我國服務業占三大產業的比重長期徘徊在40%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于最低的。
就此而言,本次收入分配改革的意義絕非為了短期刺激內需的救急需要,而是攸關經濟轉型和社會和諧之大局,需要大手筆、大智慧和大策略,決不能修修補補,小打小鬧。
基于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一定要對收入分配改革的目的有正確認識,收入分配改革是要扭轉收入分配失衡,取締非法收入,規范壟斷收入,在一定條件下限制高收入;是為了鼓勵大家更多的創造財富,為做大蛋糕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而不是為了限制致富,不是為了吃大鍋飯。
其次,應該跳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化思路和誤區。要確保窮人的收入增長快于富人,要減輕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要確保二次分配的公平,調節過高收入,要將30年積累沉淀的財富向普通民眾傾斜,要規范壟斷企業收入,切斷非法收入和隱形收入的途徑。這些利益的重新平衡,必須在一次分配上想辦法。
第三,為了對抗利益集團對收入分配改革的阻撓,建議由專門的具有較大權威的機構負責總體方案的細則和落實,并由全國人大對方案的細化和落實給予定期的監督,并在具體方案上讓民眾公開參與,從而確保各方在一個透明、平等和公開的環境中博弈,確保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真正落實,為中國經濟轉型夯實財富分配的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