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夫婦20年不喝自來水引熱議
2013年01月07日 來源:解放日報
日前,一則“北京一對夫婦已20年不喝自來水”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熱議,令不少市民也對 “上海市自來水水質到底如何”高度關心。記者昨天(1月6日)從上海市水務局了解到,2012年7月以來,上海市自來水水質全部達到新實施的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106項指標要求;上海市目前已有1300萬市民喝上了青草沙好水,而“深度處理水”的覆蓋面也在迅速擴大……此外,針對網上關于飲用水的一些傳言,有關專家也進行了解答。
新版自來水國標比以前更嚴
網上有傳言稱,中國自來水標準比上世紀80年代低了很多,更無法和歐美發達國家比。
對此,作為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編制人之一的上海市水務局供水處總工程師陳國光指出,新國標中80%—90%的指標,參照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標準,同時,我國還根據自身情況新增了一些指標,但總體上絕不會放寬標準。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生活飲用水標準,是經過多地區多年反復的調查、試驗得出的,要求做到 “1個人1天飲用2升水70年不會出問題”。
2012年7月4日,上海市供水部門按照新版國標監測后,首次發布中心城區供水水質報告,顯示106項指標全部達標。現在,市水務局每周都在官方網站公布4項管網水監測指標,每月公布常規42項指標,每半年一次公布非常規64項指標,接受有關方面和廣大市民的監督。
陳國光告訴記者,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增加最多的是有機化合物指標,同時消毒副產物指標和微生物指標都比原先有所增加。這就意味著如今的自來水水質其實相比過去要求大幅提高了。
上海市三分之一原水“深度處理”
目前,上海市已有1300萬市民喝上了來自青草沙的優質長江水。
對于上海來說,青草沙是最好的水源地。經過檢測,青草沙原水與黃浦江上游原水相比,水質更清澈,有機物含量等指標也更低。對于從黃浦江上游取水的自來水廠,本市則加快推進“深度處理”工藝改造,為此還給予每噸水200元左右的補貼。專家介紹,深度處理增加了預臭氧、后臭氧、活性炭過濾等核心環節,對于去除原水中的色度、嗅味和微量有機物,以及改善口感,有著本質上的提高。
據透露,到目前為止,上海市松江大部分地區供水已進行了深度處理改造,日供水量達40萬噸;青浦已完成10萬噸改造,還有40萬噸即將在春節前完成“深度處理”改造;閔行區深度處理水日供應量已達90萬噸;此外,中心城區楊樹浦水廠、臨江水廠和南市水廠也分別為36萬噸、60萬噸和70萬噸。此外,奉賢和金山的“深度處理水”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實施之中。累加起來,全市已有三分之一的原水流向了 “深度處理”。
地下水回灌量前年已超開采量
陳國光表示,自己也關注到了“北京一對夫婦20年不喝自來水”的相關報道,感覺對方更多是對于水資源的一種關注,而不能將其解讀為對自來水的否定。其中一些提法,并不十分準確。
對于讀者關注的“2002年,中國的地表水標準修訂后,現在的一類水標準只及當年的三類”這一說法,陳國光指出,其實,標準修改后,大部分指標是更嚴格了,少數指標作了一些客觀調整;而且,地表水標準更多是針對環境系統提出的,而不僅僅是針對水源地,自來水只是取了地表水中一小部分。因此,不能說“現在的一類水只及當年的三類水”。
相關報道還提到,隨著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的“硬”度(指水中的碳酸鈣含量)明顯增加。陳國光認為,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地下水的硬度并不與地下水位下降直接相關,而主要由地區的地質情況決定。
他透露,為了控制地面沉降,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已較少開采地下水,2011年地下水回灌量還首次超過了開采量,地下水位得到大幅度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