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調查稱農民進城可擴大內需
2013-02-16

調查稱農民進城可擴大內需

2013年02月16日   來源:大眾日報

  農民進城絕大多數是進縣城,包括年輕人進城、成年人創業等四種類型
  
  農民進城和擴大內需間形成良性循環:農民進城一是買房帶來房地產市場繁榮,二是農民變市民帶來消費總量擴大和升級,這兩方面都以乘數效應作用于整個經濟。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推動更多農民進城,在發展工業、服務業多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還需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工作。
  
  題記:山東省的城鎮化正在快速進行著,正有更多的農民洗腳進城。農民進城,攸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我國現代化建設,上自決策者,下到萬千農民,都投來特別關注的目光。目前農民進城有哪些特點和規律?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效應?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春節期間,記者在老家——昌樂縣紅河鎮杜家莊作了調查。
  
  農民進城的幾種類型
  
  杜家莊共有100余戶、486口人,現在進城買房、居住的有52戶,另有50余戶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在進城農戶中,有15戶是通過考大學進城的,其余37戶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民進城,約占總戶數的近37%。在這些農戶中,有的是舉家進城,有的只是孩子進城,但據這些農戶說,過兩年他們也要進城投奔孩子。
  
  第一種類型,年輕人進城,這是杜家莊農民進城的主力。現在杜家莊4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進城,在家務農的主要是40歲以上的。杜家莊的年輕人進城,有一個顯著特點,絕大部分是在讀完初中后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得一門技術后再進城。由此,他們在城里有較強的適應性,有的還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80后”王德福,讀完初中后讀了本縣的職業高中,畢業后到濰坊一家酒店做廚師,沒幾年王德福自己經營酒店、做廚房用品生意,現在已在濰坊買了房子,今年過年開回一輛奔馳牌轎車。同是“80后”的王德勝在初中畢業后,到淄博一家美術學校學習,現在王德勝在昌樂經營一家廣告公司,并在縣城買了房子、結婚,將老人也接進了城。
  
  手握一門技術,就是進廠當工人,也讓杜家莊的年輕人在外邊很快站住腳。村民王學進的兒子王超,去年從本縣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到濰坊福田工作,實習一結束,廠里就安排他從事技術工種。王學進說,他要和兒子共同努力,將來在濰坊買套房子。
  
  不間斷讀書、先學技術再進城,是一條成功經驗。昌樂縣教育局長趙長忠對此很有見解:“比起那些初中畢業、甚至沒畢業就進城打工的孩子,這類孩子首先掌握了一門技術,不管技術學得好不好,畢竟有個基礎,進城不再是零起點。二是通過讀職教,讓學生的思維初步跳出了農村,打開了眼界。三是學生在職教畢業后正好十八九歲,已是成人,更適合在城里闖蕩。”我省職業教育發達,這條經驗應該能夠在各地復制。
  
  第二種類型,成年人進城創業。這類人頭腦靈活,在農村打拼過,生產經營經驗豐富。他們從人數上看不是很多,但帶動能力強,往往一人進城,能帶動幾家親戚同時進城,而且這些親戚都能像他們那樣,在城里牢牢站穩腳跟。
  
  王樹全原來在杜家莊任支部書記,后來干鄉鎮企業,現在在昌樂開辦一家五金廠,不僅自己一家進了城,他的兩個弟弟、幾個妹妹四五家都進了城,他們都在昌樂買了房子,過得很殷實。在昌樂做熟食生意的潘德成夫妻二人,進城后將同村的妻弟一家也帶進了城。
  
  與此相似的,是通過考學進城的杜家莊人,也將親人帶進了城。王德軍大學畢業后,在北京辦起一家公司,現在已將弟弟一家接到北京,弟弟在他的公司工作。王天福大學畢業后到青島工作,將兩個在家務農的妹妹接到青島,兩個妹妹早已在青島成家。
  
  第三種類型,為了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而進城。教育直接促進了杜家莊村民進城,杜家莊人也由此更加重視教育。在天津電建公司做農民合同工的王維進,妻子和孩子原來在村里居住,孩子到了上學年齡,王維進在昌樂買了一套房子,讓孩子到縣城讀書。一直在家務農的王德春,經濟條件稍弱,就花6萬元在昌樂買了套閣樓,讓孩子上學。通過這種方式到縣城買房子的,杜家莊有十幾戶,而且正有更多人走上這條路。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原因在于昌樂縣施行了一項政策:農民在縣城買房子,不管是否愿意將戶口遷進城,僅憑房產證就可以讓孩子在城里就近上學。這一政策切中當前農村實際:現在農村各種補貼豐厚,農產品價格上漲,種糧種菜有利可圖,很多農民在城里買房子,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口。其實,昌樂早在2010年就啟動了戶籍制度改革,任何人只要在縣城購買住房,就可以在縣城落戶,原來的政策也是要求憑孩子戶籍上學,但昌樂并沒有機械地執行這一政策。
  
  第四種類型,是隨所在的企業進城買房。村民王德山、方耀明都在本鎮的企業工作,這家企業在昌樂為職工建房,王、方二人都由此在昌樂買了房子。這一類型占少數。
  
  進城買房在杜家莊已成為一種時尚。村里很多人對記者講,現在年輕人結婚,女方要的條件,不再是在村里蓋一處新房,而是到城里買套房子。村里人不管貧富,都在攢錢到城里買房。據杜家莊支部書記王樹建講,杜家莊七八年來僅蓋了一處新房。
  
  綜觀杜家莊農民進城,絕大多數進了縣城。縣城既有城市的各種服務和便利,能夠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又靠近農村,從人文心理、就業素質要求上比較適合農民。同時戶籍制度以及附著其上的各項政策,在縣城這類中小城市都能夠靈活執行,為農民進城創造了條件。可見,我省把城鎮化的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是十分正確的。
  
  擴大內需及其帶動效應
  
  李克強副總理曾指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姜大明山東省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山東省正面臨擴大內需的新機遇。
  
  這告訴我們:當前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個重要方面,是將發展方式轉變到依靠擴大內需上來,而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最給力的生力軍。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機遇。
  
  杜家莊農民的進城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杜家莊進城農民既在創造著內需,也在享受著內需擴大帶來的實惠。
  
  農民進城帶來內需擴大,可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通過進城買房帶來房地產市場繁榮,二是農民變市民既帶來消費總量的擴大,又帶來消費升級。而且這兩方面都以乘數效應作用于整個經濟。
  
  記者在昌樂拜訪了幾家杜家莊進城人員。他們買的房子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大多數是幾年前買的,那時昌樂的房價是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每戶平均花20多萬元。現在昌樂的房價在3500元左右,本村的王維平正打算買一套,他告訴記者買下來得近40萬。這還只是“毛坯房”,尚未裝修。據杜家莊在昌樂干裝修的包工頭王天剛介紹,在昌樂裝修房子,一般在3萬—6萬元間。另外房子過戶,還得花一兩萬元的手續費。
  
  由此算來,農民進城買下一套房子,幾年前得花近30萬元,現在則得40多萬元。當然不排除有購買小戶型的,那也得二三十萬。而現在在農村蓋一處新房也就10萬元左右,幾年前則只有七八萬。僅從地產這一塊來看,農民進城帶來的內需是農村的三到五倍。
  
  昌樂縣近年來積極推動農民進城,自2006年以來城區面積擴大一倍,人口達到二十四五萬,2009年以來新建住宅面積246萬平方米,帶來的內需非常可觀。
  
  活躍的城建繁榮了經濟,造成對建材、勞務等的巨大需求,由此惠及到普通百姓。杜家莊村民方躍起的二兒子在昌樂經營一家建材店,幾年來生意一直非常紅火。村民王天剛拉起一支建筑隊,常年活躍在昌樂的建筑工地上。村民王維平、肖學勝近年來在昌樂干泥瓦匠,一般每天能掙二百七八十元,活多的時候每天掙到三百三四十元,月收入有八九千元。幾年前,在昌樂縣城自發形成一個勞務市場,每天有兩三千的人流。杜家莊村民王德志去年一直在這里攬活,一天能掙到一百三四十元,菏澤、泰安以及江蘇、河南、廣西的農民工都到這里攬活。
  
  農民收入的提高,更刺激了消費。王維平正打算在昌樂買房子,臨時沒相中房子,就買了一輛轎車。王德志則將孩子帶到昌樂讀書,也要在昌樂買房子。
 
  農民變市民帶來的消費量也是巨大的。杜家莊村民王德記一家是2010年進城的,當時買房子和裝修已經花了二十五六萬。進城時,王德記除了將兒子結婚時新買的寫字臺、大衣櫥帶過來,其余家具都是進城后買的,而且都比較上檔次,總共花了五六萬元。去年王德記花9萬多元買了一輛汽車,花5萬元在小區買了個車庫。王德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在農村生活,家具可以不用換,汽車要買,但不必買車庫,糧、菜則自己種,算下來要少花十幾萬塊——這恰恰說明,農民變市民,兩三年就促進消費十幾萬元。
  
  其實,王德記只是杜家莊進城農民中的中等水平者,有的人家除了購買以上用品,還花八九萬給老人買養老保險,有的還經常到國內各地甚至國外旅游。
  
  杜家莊以及眾多進城農民,促進了昌樂消費市場的擴大,也給他們自己帶來就業機會。王德記的女兒王黎偉在昌樂一家家電市場做銷售,收入不錯,已在昌樂買房、結婚。另外杜家莊還有多人在昌樂做汽車維修、電器生意,都在城里安了家。
  
  從杜家莊進城農民的實踐可以看出,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有經濟實力的農民進城,農民進城擴大了內需,內需擴大既惠及整個社會,又從多個環節讓更多農民受益,從而推動更多農民進城,由此在農民進城和擴大內需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個循環鏈的起點是農民對城市生活的追求以及科學正確的政策,這是應該把握好的一點。
  
  推動更多農民進城
  
  山東省的城鎮化率去年達到52.4%,與工業化和現代化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推動更多農民進城,需要做好各項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工作。
  
  杜家莊村民告訴記者,最讓他們放心大膽進城的,是在城里有一份好工作、能多掙錢。
  
  因為在城里收入不高,杜家莊曾出現過“逆城鎮化”現象。村民王天周原本在昌樂買了房子,但大兒子身體有殘疾,在昌樂一家企業做門衛,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二兒子在青島一家酒店工作,月收入不到2000元,王天周夫妻兩人在老家收入也不高,一家人實在支付不了房款,只好把已經簽合同的房子退了。
  
  提高進城農民的收入,要從兩個方面用力:一是推動進城農民就業,為此要大力發展經濟,對縣域來說當前要強化發展工業和服務業;二是在分配環節上提高農民工收入,為此要推動分配制度改革。
  
  杜家莊籍的老板王樹全經營企業20多年,他說,農民進城無非是在工業與服務業領域就業,對服務業來說,發展傳統服務業需要人流,發展現代服務業需要人才,而對一個縣域來說,聚集人流、吸引人才都受到一定限制。工業則不受此限制,縣域有發展工業的基礎、資源和人力,工業上來了,能盡快推動經濟發展、吸納就業,同時能夠聚集人流、吸引人才,帶動服務業發展。
  
  杜家莊進城人員王德勝、王華偉的經歷佐證了這一點。這二人分別從事廣告、物流業,正是依托近幾年昌樂工業快速發展,這二人的事業都做得不錯;去年經濟形勢總體不好,企業客戶減少,他們的業務也受到影響。
  
  昌樂縣委書記張新強同樣看到了工業對縣域經濟的重要性。他告訴記者,昌樂提出“工業立縣、工業強縣”戰略,以工業帶動各業發展,吸引農民進城。
  
  對收入分配,杜家莊進城農民寄予厚望。隨單位在昌樂買房子的王德山,月收入2600元,他每月要還房貸1100多元,占去近一半工資,另外有兩個孩子上學、兩位老人需要贍養,僅靠他的工資根本不夠,多虧妻子在家養豬、種地,才補貼上用度。王德山已是干了近20年的私企老工人,他希望能提高收入。對于年前國務院通過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很多進城農民表示關注,他們希望能夠真正落實。
  
  推動更多農民進城,還需要讓他們公平享受各種保障政策。據記者了解,很多進城農民現在還沒有享受城市低保,僅享受農村低保,農村低保額僅為城市低保額的一半。從理論上說,農民只要將戶口落到城市,就可以申請城市低保,但其程序非常復雜,很少有人能夠獲批。在醫療保障上,很多進城農民還是依靠“新農合”,而沒有加入城市的“新城合”,“新農合”的大病報銷比“新城合”要低很多。杜家莊進城農民希望盡快享受這些政策。他們說,有了低保醫保,就把日子兜住底了,可以更放心地進城、更放心地消費。
  
  在教育方面,對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樣實現就近入學,杜家莊進城農民還是很滿意的。他們由此對當前城鎮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表示理解:農民大量進城也就是近幾年的事,當前還是過渡期,一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