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多頭管理成漏洞
2013年02月25日 來源:京華時報
網上銷售的食品納入監測范圍,堵上了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個漏洞。但記者采訪多名業內人士、執法人員和專家,其共識認為:食品安全另一大漏洞更需關注,即多部門管理食品安全的鏈條呈現混亂狀,各部門監管職責未實現“無縫銜接”。
問題1
食品安全法被指“規定不詳”
《食品安全法》并未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分別有詳細的解釋,在具體執行時可能出現推諉情況。
針對多部門監管食品安全的問題,一位內部人士直言不諱,“最根本的原因還出在法律的規定上”。這位負責食品監管的人士舉了一個例子,《食品安全法》規定,質監、工商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但《食品安全法》并未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分別有詳細的解釋,雖然實施條例有一些解釋,但仍是語焉不詳,這就導致在具體執行時可能出現推諉情況。
該人士表示,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很多人都把矛頭指向監管部門,但實際上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法律的規定上。
還有一些基層監管人員表示,由于多部門監管,協調起來相當困難,“多頭監管肯定不如一個部門監管”。比如工商人員在市場上發現了問題,找到質監部門協調對廠家進行查處,質監部門則會認為標準是由衛生部門制定的,他們也無法協調。
目前,各個地方都有食品協調辦公室,但有人指出,食品辦的協調作用有限。
問題2
流動攤販食品監管幾成空白
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設備,城管如何監管?
每到夏季,街旁餐館老板們紛紛將桌椅搬到室外,滿足食客們暑天消夏的需求,但食品安全讓人擔憂:炭爐上的肉串還沒熟就沾上揚塵;一些涼菜上,蒼蠅與筷子“齊飛”……
目前正在征集意見的“北京市食品攤販監督管理辦法”提出,區縣城管部門主要負責對轄區內食品攤販的日常監督檢查,對轄區內食品安全案件進行查處。目前的監管情況如何呢?
一些基層城管隊員表示,一旦發現有無照商販兜售食品,他們都是按照無照經營來處理,直接取締。但對于這些商販所賣的食品到底是否合格,他們也無法查處。一是法規沒有授予這樣的權力,其次他們也無專業知識。城管隊員在查處無照商販時,經常會遭到商販和百姓的質疑,認為食品并沒有發現問題,不該取締。而除了城管部門,并未見其他部門監管無照商販的食品安全。
對于即將出臺的新政,一些城管隊員表示疑慮,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設備,城管如何監管?
問題3
“無縫銜接管理”未實現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多頭監管鏈條中出現的“非專業監管舉措”、“三不管地帶”和“踢皮球事件”成了讓業內人士最為頭疼的問題。
一位參與衛生部新國標制定的業內人士表示,日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固然與生產經營者缺失誠信、管理不規范有關,也與現行的監管體制、法規標準等體系不健全、責任不到位、監管不得力等有關,如食品中添加工業原料、違規超量加入添加劑等,竟然能順利通過層層檢查,直到流入市場被媒體曝光后才引起相關部門重視,進行“嚴厲打擊”和“行業整頓”。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多頭監管鏈條中出現的“非專業監管舉措”、“三不管地帶”和“踢皮球事件”成了讓業內人士最為頭疼的問題。業內人士介紹,按照《食品安全法》,質監、工商、食藥三個部門管食品安全,國務院和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食品安全綜合協調,但是法定職責之后各地又有所擴充。如北京,教委、公安、工商、衛生等都算食品安全綜合協調部門,但各部門厘清職責多停留在紙面上。
衛生監督部門一線執法人員表示,“農貿市場、超市的食品安全監管在我們看來是最簡單的,關鍵是不要出食物中毒,即不要交叉污染、做到生熟分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現在怎么管呢?超市和農貿市場都建起了實驗室,號稱可以對蔬菜等食品的農藥殘留物等進行快速檢測,但這是馬上入口的食物啊,檢出問題又能怎么樣?這邊查完時,那車問題菜都賣完了”。
上述人員表示,快速檢測結果的陽性率較高,準確結果要經過實驗室送檢,3天后才能揭曉,“這至多只是一道風險監測,但實質上起不到什么實際效果,多是表面文章。”令衛生監督部門工作人員不解的是,農貿市場里蔬果蛋肉的主要流向之一是各類餐館,但作為餐館里食品安全的守門人,他們卻很難掌握農貿市場中銷售產品的食品安全現狀情況,“這樣的縫不只我們這一個”。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不僅分散、而且也偏離了其本源,真正的管食品應該管食品的營養與衛生情況,“現在中小學生肥胖、近視眼、體質低下、長跑猝死等都與體質下降和營養膳食不平衡有關。學生營養餐誰愛吃啊,都到校門口買漢堡包、攤煎餅、干吃面,但這個年齡組正是器官發育的時候,如果沒有優質蛋白的攝入,那體質能好么?”但在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恰恰是這個“根本”被忽略了。
舉措
清理食品安全“雜標”
全國各類與食品有關的“安全標準”竟達5000個左右。不同內涵的標準并存的現狀給執法帶來很大難度。
縱觀食品從銷售到入口的整個鏈條,涉及質監、工商、衛生等眾多部門,監管環節多、鏈條長,容易產生監管死角,暗藏食品安全隱患。就此而言,確保食品安全,完善機制是根本,制定“標準”是前提。
去年底,衛生部啟動食品標準清理工作發現,除衛生部頒布的食品安全強制標準外,農業部門、質監部門、工商部門、商務部門、行業協會等也都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推薦標準或行業標準,全國各類與食品有關的“安全標準”竟達5000個左右。
“這給我們的執法帶來很大難度,比如在檢查一個餐館衛生時,當告知其沒有達到國家標準時,對方卻說遵循的是行業標準”,衛生監督執法人員透露,不同內涵的標準并存的現狀給執法帶來很大難度。
“一種食品,多個標準”的亂狀已經引起衛生部的重視,并著手采取行動。在其近日公布的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在清理以往食品標準的基礎上,整合修訂為鉛、鎘、汞、砷等13種污染物在谷物、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調味品、飲料、酒類等20余大類食品的限量規定,刪除了硒、鋁、氟等3項指標,共設定160余個限量指標。這個“新國標”將從今年6月1日起實施。
衛生部于今年1月底在京召開食品標準清理工作會議稱,根據《食品安全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制定公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和《食品標準清理工作方案》,決定利用三年時間對現行近5000項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強制執行內容進行清理,并完成相關標準的整合工作。
由148位來自農業、質檢、衛生、商務等相關部門和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的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已經“碰頭”,分產品組、食品添加劑組、食品相關產品組、生產經營規范組、理化檢驗方法組、微生物檢驗方法組、特殊膳食類食品組、毒理學評價程序組等8個工作組,分專業開展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工作。
將定食品微生物限量
制定統一的“國標”將在日后的監管過程中實現“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清理“雜標”的同時,作為擁有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修訂、頒布等法定職責的衛生部也在加快推動新一輪“國標”的出臺。
記者采訪中獲悉,北京市衛生監督所牽頭制定的餐飲業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標準的實驗室調查工作已經完成,旨在對餐飲業中所有熱菜、涼菜、半熱菜等質量標準進行限定,為全國范圍內對此類食品的生產、監督、檢查、管理等提供依據。此標準將在經專家論證、修訂、公示后,于今年內出臺。
如此大規模的對食品類安全標準進行整頓清理,在業內專家看來,無疑是國家層面提高對食品安全問題重視程度和把關級別的一個信號。一方面,由衛生部牽頭對食品安全國標進行清理整頓體現了國家對現存食品衛生問題“關口不嚴”的隱憂,制定統一的“國標”將在日后的監管過程中實現“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另一方面,此舉或成為改變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多頭管理”現狀的標志,多年來各部門“分管一段、說管都管,說不管都不管”的情形或將得到改變,在全國兩會后的大部制改革中,食品藥品監管局有望“掌舵”管理食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