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成兩會最熱話題
2013年03月14日
據有關媒體對今年全國“兩會”發起的“十大熱點問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保障”又名列榜首。連續4年蟬聯榜首,公眾對社會保障問題的關切可見一斑。
社會保障中又以養老金的“雙軌制”問題最受關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引入養老保險制度,最終企業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形成“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格局。而機關和事業單位未納入社保體系,機關退休金仍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養老金的“雙軌制”自此發軔。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養老金雙軌制下出現的問題應當盡快得到改變。雙軌制只是表面上的問題,實質的問題是雙軌制下兩大群體在權益和待遇方面的巨大差別,是嚴重的社會不公。
3月5日,針對養老金雙軌制合并,全國政協委員、人保部副部長胡曉義坦言,無法回答“時間表”。他說,專家對消彌“養老金雙軌制”提出了各方面意見,“我們都在匯集,要博采眾長”。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社區綜合黨委書記張育彪對法治周末記者說:“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不能再拖下去了。”取消養老金雙軌制,希望國家能盡快整合改革管理體制,增強社保在實踐操作中的公平性與效率性。
“劫貧濟富”的雙軌制
一直關注“兩會”進程的河南省安陽市民郭秀芹,對養老金“雙軌制”問題深有感觸。從一家煤炭公司退休近10年的她,每月領取不到1500元的退休工資。在河南安陽這個三線小城市,日子總是過得“緊緊巴巴”。
看到同一個小區從政府機關退休的老王,每月能領四五千元的養老金。郭秀芹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
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不用繳納一分錢卻享受高額養老金,普通職工每月拿出收入的28%繳費,退休后的待遇卻與公務員相差甚多。廢除養老金雙軌制的呼聲在“兩會”期間日漸高漲。
在人民網“‘兩會’熱點調查”中,主張廢除“養老金雙軌制”的網友占比達98%,代表了像郭秀芹這樣一群企業退休職工的心聲,實現“養老公平”已成為不容回避的命題。
張育彪也表示,98%網民認為廢除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雙軌制的條件已經成熟。
實際上,從2005年開始,養老金已經漲了大概10回,但由于物價的高漲,退休人員并沒有得到太大的實惠。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據媒體報道,養老金從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提升到如今近1900元,人均漲幅達到1.7倍。但是,考慮到9年來的通貨膨脹因素影響,貨幣購買力已嚴重下降,養老金的實際增長就打了折扣。
而且,由于退休人員的主要開支用途,乃購買食物、生活日用品、藥品等方面,恰恰這些商品的價格都在逐年遞增,部分商品漲幅甚至遠遠超過養老金漲幅。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指出,我國目前實行的“養老金雙軌制”退休制度,“兩者之間的差距可達3倍之多”。
根據《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顯示,這一差距更大。被訪者2011年8月領取的養老金最低為200元,最高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而且月養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總人數的77.3%。
與此一同發布的《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2)No.5》披露,在調查當中,近40%的人都認為養老金過少,甚至不能滿足生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調查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人中,只有3.8%的人認為不能滿足需要。
“養老雙軌制是最大的不公平,改革已經很急迫!”宗慶后已連續多年呼吁養老金盡快“并軌”。
雙軌制多年改而未革
1993年,我國正式引入了養老保險制度,為了顧及1993年以前已退休(稱“老人”)和已參加工作的職工(稱“中人”)利益,當時明確表示改革要遵循“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補齊”的原則,不區分機關、事業和企業工作人員。
但由于改革遇到了較大的阻力,因此到1995年,最終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金沒能納入社保體系,而繼續由財政負擔。這就造成了養老金的雙軌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曾表示:“目前社會上反映比較強烈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養老金待遇方面,由于雙軌制所導致的待遇差距過大問題。”
據媒體總結,過去幾年,我國已經5次試圖推動養老金制度改革,但多為推而不進。
2008年1月21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也曾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廣東、上海、浙江、山西、重慶5省市進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
當年2月,“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并下發到有關省市,其中“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基本一致”的內容,甚至讓一批事業單位爆發了提前退休潮。由于擔心養老待遇降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遭遇巨大阻力,試點遲遲沒有推開。
金維剛指出,這個試點方案在2008年國務院已經出臺,5個省市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出臺正式實施方案,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改革歷史上是罕見的,也反映了這個問題難度很大。
“養老金并軌不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要有一個時間表,宜早不宜遲!”張育彪說。
但對于這個時間表,全國政協委員、人保部副部長胡曉義卻無法回答。
在目前養老金并軌仍無時間表的情況下,全國政協委員李宏塔提出了建立養老保險長效增長機制的建議。他認為,目前中央財政補助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水平偏低。建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立基礎養老金與物價上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標準、農村最新扶貧標準掛鉤聯動的長效增長機制。
來自保險界的全國政協委員王濱建議通過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增加養老金的“厚度”。
胡曉義透露,養老金雙軌制等一系列問題正在進行綜合研究和頂層設計,除了養老金雙軌制待遇差別問題外,這個綜合課題還包括應對老齡化的資金安排,多層次養老保障問題等。
并軌或勢在必行
一再強調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已經不能再拖的張育彪對記者說,這不僅是因為既有的養老制度設計不公平,更是因為再拖下去,一方面不僅公眾的不滿會更加強烈;另一方面,改革的既得利益阻力以及相應的改革難度、成本,勢必會越來越大,乃至形成一種積重難返之勢。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昌平認為,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并存,必將增加管理成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成本,形成勞動力流動障礙。一個表現為,公務機關崗位成了廣大青年就業首選,造成萬人競爭一個工作崗位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城鎮企業職工養老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不同體系,阻礙了兩個領域人才的流通交流,人才在選擇變換工作的時候不得不考慮由此引起的機會成本問題,即養老金的待遇問題及養老關系的轉移接續問題。
夏學鑾表示,歸根結底財政能力是廢除雙軌制的最大阻礙。一向贊同所有雙軌制都廢除的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也認為,“要廢除就要錢,沒有錢就處理不了這個問題,只能慢慢地來解決。雖然不能短期內廢除雙軌制,但要慢慢地讓它縮小差距。”
八九年前就帶著“關于糾正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長期偏低”的提案,來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黃方毅覺得,要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具體的規劃,改變現在的養老金雙軌制,最好是能夠并軌。
但對于這個難題,黃方毅也給出了折中的建議,“如果一時做不到,那也要靠攏。具體辦法比如提高企業職工待遇,繼續大幅度提高企業養老金,同等情況的退休人員,養老金增長標準要一樣,這樣才能體現公平原則”。
中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直接啟動改革,可以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來過渡,而且要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一起改,以避免再造成事業單位與公務員的養老“雙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