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公交地鐵內空氣更差
2013年03月22日
尋找好空氣
悲憤地戴著口罩吐槽之后,我們怎么辦?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呼一吸之間,都在催促你做出回答。
無論是在交通工具里,還是身處辦公室和居室之內,我們都要想方設法為自己尋找好空氣。健身,在這個時代必須更注意生命安全;寶貴的假期,如何抓緊時間為自己洗肺……
霧霾的現狀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改觀,這是明顯的事實。無論我們如何焦急怎樣憤怒,最重要的是尋找現階段的自我救贖之道。
面對霧霾空氣,人們選擇躲到室內。如遇出行,鉆進各種類型的交通工具,大多數人感覺空氣總比室外的要好些。
太一廂情愿了!無論公交車、長途汽車、火車,乃至家用轎車和飛機,內部空氣質量實在堪憂。你我好比裝在罐子里的人,呼吸著并不合格的罐裝空氣!
3月1日,由國家環保部與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國內首部車內空氣質量標準《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實施滿一周年。我國開始實施的《指南》對車內空氣中的苯、甲醛等8種常見的車內污染物設置了濃度限值,并明確了采集檢測樣本的環境條件、方法與設備。
然而,目前正在執行的《指南》并非強制性法規,除了8種常見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的設定限值,對于外部空氣循環過濾進入汽車車內等因素,并未予以考慮并作相應規定和要求,而且相關標準定得太低。因此有專家建議應盡快將《指南》轉變為國家強制性標準。
公交車,待消毒
“什么味道?嗆死人!”2013年3月13日上午,一輛950路公交車行駛到上海真如西村,車后座幾名乘客紛紛開始向司機投訴,說后車廂味道實在嗆人。原來是汽車發動后開啟空調,尾部電機一根皮帶摩擦生熱導致橡膠味道溢出。
“這還算好的!有時候,尾氣倒灌進車廂,那才嚇人呢!”一名乘客告訴《新民周刊》。2012年下半年,數家上海的都市報報道,稱“公交尾氣冒黑煙問題卷土重來”,有市民將這種尾氣冒煙甚至倒灌進車廂的公交車形容為“烏賊魚車”。
《新民周刊》從上海巴士集團相關人士處了解到,公交車產生黑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前幾年上海市交通局確定了“用好國Ⅲ車,修好國Ⅱ車,淘汰國零、國Ⅰ車”的整治目標。幾年過去后,當時修好的國Ⅱ車,陸續又有小毛小病出現了。二是公交車超負荷運載,部分公交車發動機使用時間過長,磨損厲害。三是駕駛員操作不規范。
公交車車廂內空氣污染問題絕不是只在上海出現。最近有乘客投訴南京中北巴士42路,說自己每次坐車,車廂內都有很濃的汽油煙,空氣質量很差,讓人很難受。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的回復是:“經機務部門檢查是發動機艙密封不嚴而導致混合氣進入車廂。”
一份《廣州市公共汽車空調車廂內空氣污染與防治對策》顯示,高峰期、繁忙路段、市區車內空氣中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均顯著高于非高峰期、非繁忙路段和郊區,其中CO及可吸入顆粒物的最高濃度分別超標2.5倍和3.8倍。結論是汽車尾氣等因素可造成空調公交車車廂內空氣污染,應給予廣泛關注并加強控制。
2012年下半年,不斷有游客向《山西晚報》反映太原的公交車大多“扶手坐椅不干凈, 空氣也不好”。常有人把吃剩的食物、喝完的飲料瓶等塞到坐椅夾縫里,或是扔到座位下,污穢味道很大,許多乘客每次坐完公交都忙不迭地洗手。
最近一個冬天,霧霾席卷全國,公交車空氣污染情況更是堪憂:室外空氣會通過車輛的循環過濾進系統進入車內,在密閉狹小的空間內聚集,污染濃度升高,對乘客的呼吸健康影響極大。
今年上海本地兩會期間,楊浦區政協委員、上海市室內環境凈化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芳女士建議,在公交車上應該加裝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防止公共疾病傳播。
王芳告訴《新民周刊》:“一方面車廂內的污染源來自車輛配件材料,另一方面,封閉空間內,人本身也是污染源,很容易交叉感染,造成疾病傳播。”
2003年起,上海市室內環境凈化行業協會就開始呼吁,要求相關公共交通工具安裝空氣凈化裝置。可效果并不理想。2006年,衛生部出臺《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可目前來看,各地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
在全國政協委員李書福看來,《指南》只對有機物做了限值規定,對顆粒物沒提出要求。而車內空氣檢測時可參照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只對PM10顆粒物提出了0.15毫克/立方米的限值,對PM2.5沒有限定。上海市室內環境凈化行業協會曾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參照室內空氣的PM10的標準,車內可吸入顆粒物超過國家標準的占抽檢總數的83%,其中污染最嚴重的超過國家標準的7倍。除可吸入顆粒物外,還有細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我們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在世博超級電容車上和大眾新亞世博出租上都安裝了空氣凈化消毒裝置,進行試點,反映非常好。”王芳告訴《新民周刊》,“檢測結果顯示,車內顆粒物凈化效果達到84%,細菌殺滅率達到83%。”王芳曾寫過一份提案,建議進入后世博時期,將空氣凈化消毒裝置推廣到更多線路的公交車上。
長途車,多噩夢
相比于公交車而言,長途汽車的問題同樣嚴重。
王芳告訴《新民周刊》:“2008年起,一些大型客車廠一直在研究安裝車內凈化裝置,我們的會員單位中有部分已經開始為長途汽車配套,研究加裝車內空氣凈化裝置。然而真正普及生產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
網上有人投訴:“沒辦法得坐汽車回家,該死的長途車呀,每次都被熏得可難受了,加上本來有點暈車!長途車怎么不解決這個氣味問題?
頂上的天窗也不給開,那味道難聞呀!讓人遭罪!我覺得漂亮的長途汽車在這方面設計的太不人性化了。”
王芳也認同,長途汽車的衛生狀況、空氣狀況,與企業經營行為有關。她一直呼吁有關部門強制安裝車內空氣凈化裝置。王芳認為,高鐵、飛機等運輸工具,由于強制安裝了標準配件,所以空氣質量明顯比長途汽車要好。不管《指南》是否用來規范火車和飛機,不妨看看這些長途交通工具的情況。
除了高鐵動車組,普通空調列車和綠皮車的空氣質量又如何呢?一份《空調列車車廂內空氣質量調查》顯示,25G型普通空調列車“餐車真菌指標較其他車廂高。空氣質量指標夏季優于冬季,微生物指標冬季優于夏季。隨著客流量增加,相對濕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細菌總數也相應升高”。
調查者采用列車運行全程監測方式,分別在夏冬季對車廂的微小氣候和空氣質量進行連續監測,結果顯示,車廂內溫度、相對濕度、風速和一氧化碳指標均符合標準,然而二氧化碳超標率73.0%。
2012年10月,記者從蕪湖坐火車到南京,車廂里簡直是個流動的垃圾箱,方便面盒子袋子、瓜皮紙屑、小孩的便溺……什么都有。每隔一小時列車員就會清掃一遍,從車廂這頭到那頭,擠擠挨挨沒半個小時掃不過來。剛掃完,那些垃圾又“生產”出來了。列車員顯得勞累又無奈。
飛機里,有隱患
至于飛機機艙,雖然有人不時投訴空氣質量問題,可一般認為,飛機上的空氣都會進行凈化。其中一半通過機艙內空氣循環凈化,以保持機艙內濕度,另外一半通過引擎上的飛機空氣調節系統引入艙外10000米高空新鮮空氣。而這一高度的空氣,是相當純凈的。
果殼網文章顯示,“有害顆粒在進入機艙前,先要經過引擎,溫度會提升到450-600攝氏度,完了要降溫才送進機艙,等于是高溫殺菌。機艙內空氣每小時循環20-30次,而寫字樓的空氣循環是每小時4-10次——也就是說機艙內的空氣比工作環境內好多了。飛機機艙的空氣質量達到國內二級手術室的標準,只比做腦科手術要求的空氣質量差一級而已。
有人認為,機艙內有旅客感覺身體不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氣壓和空氣濕度變化造成的。然而,在天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俊杰看來,飛機座艙里納米顆粒物具有非常大的濃度。一方面,發動機會產生納米顆粒物;另一方面,在飛機飛行過程中,臭氧會進入到座艙里,臭氧會在人體表面生成顆粒物。劉俊杰說:“要消除客機機艙里的污染物威脅,就得要求過濾器對細菌和病毒,還有一些微生物顆粒進行很好的過濾,使這些微生物不能生長和繁殖。”
著名的科學雜志《柳葉刀》也曾發表過研究報告指出,飛機機艙空氣質量問題確是潛在致病因素。早在2007年,英國政府就曾在客機機艙內空氣污染問題展開調查,以確定污染是否對乘客健康造成危害。英國《每日郵報》當年曾披露,英國平均每2000次航班中有一次航班客機機艙內空氣遭到污染。
私家車主的小清新
與空氣污染相關的一個問題——車內污染,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與高血壓、心臟病等一樣的人類健康十大威脅之一。不過,消費者在買車過程中卻很少關注私家車的車內污染問題。相比公共交通工具,許多人以為私家車車廂內的空氣質量總要清新一些。其實還真未必。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車內空氣檢測有章可循,但因《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并非國家頒布的強制標準,而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各品牌汽車的車內空氣質量,還得消費者自己多長一個心眼。
車內空氣嚇一跳
2012年9月,《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開始實施6個月后,300名車主集體投訴某品牌汽車甲醛超標4倍,稱花了幾十萬購到的是“移動毒氣室”,只敢看不敢開,因為車內異味撲鼻。
央廣經濟之聲《天天315》節目報道,為證明車內空氣污染嚴重,有車主在4S店共同見證下,自費委托江蘇國測檢測機構正式對所購車輛進行第三方檢測。檢測所的工作人員依據《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對車輛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車內空氣中甲醛含量是國家頒布標準的4倍多,屬于嚴重超標。
該車系“異味維權”QQ群內,來自全國各地的用戶互相交流著痛苦的用車體驗。可由于《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不是國家強制標準,至今沒有得到廠方正式答復。同是在去年9月,有報道稱“健康汽車檢測報告”顯示11款主流車型可能存在致癌風險,最后也成了爛尾新聞。
有傳聞說,此項標準之所以為推薦性國家標準,而不是非強制性國家標準,就是因為考慮到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現狀,目前部分企業還達不到標準。
在指南頒布前,上海市室內環境凈化行業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已投入使用的私家車問題很嚴重。當年的測試結果是通過征集上海市百輛轎車,免費進行可吸入顆粒物檢測。在選取的100輛轎車中僅有17輛車達到2003年頒布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更遑論2012年3月1日實施的《指南》!檢測車輛中超標1倍的28%;超標2倍的21%;超標3倍的20%;超標3倍以上的14%,最嚴重的超標7倍!
豪車也打“擂臺賽”
最近,全國22家城市消協及消費維權單位聯合發布的《汽車室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報告》出爐,和幾年前上海市室內環境凈化行業協會征集的私家車相比,這項全國性的試驗報告,調查對象中有專門針對豪車的環節。而豪車的車內空氣質量“擂臺賽”,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國內汽車企業目前最高水平的比賽了。
獲得豪華品牌送檢測車型評測成績對比第一名的是沃爾沃S60,這也是唯一獲得五星評級的豪華汽車品牌。數據證明,沃爾沃汽車提供了健康無害的駕乘環境,對于沃爾沃車主來說,享受北歐般純凈的空氣,僅一道車門的距離。
沃爾沃方面告訴記者:“車內空氣質量是北歐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汽車所關注并擅長的領域。沃爾沃汽車在為消費者提供清潔駕駛艙,防止空氣污染進入車廂,保障駕乘者的健康方面一直處在業內領先地位。”甲醛檢測優于標準7.14倍,乙醛檢測優于標準2.5倍,丙烯醛檢測優于標準50倍,苯檢測優于標準110倍,乙苯檢測優于標準1500倍!
沃爾沃S60不僅自身的材質經得住檢測考驗,而且還能做到自動清潔駕駛艙。
沃爾沃的工程師稱:“許多行車人士認為,待在車內關閉窗戶就能阻止空氣污染的入侵,但事實上并非如此。車內空氣的污染主要來
自兩方面:外部污染空氣的循環進入和車內材質的有毒揮發。如果車輛無法有效過濾來自外界的污染空氣,加上內飾材質的揮發,待在車內的人們很可能要面臨‘雙重毒害’。”
沃爾沃汽車標配的空氣濾芯可以有效阻止灰塵、花粉以及尾氣顆粒物等來自車外的污染通過通風系統進入車廂。同時,沃爾沃汽車在1999年率先推出的車內空氣質量控制系統(IAQS)能夠監測到周圍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一旦發現這些污染物質,系統能夠立即自動關閉進氣口,并促使車廂內潔凈的空氣進行重復循環。這樣雙重的保障能夠有效保護駕乘者免受車外污染空氣的侵害。按北京PM2.5指標來衡量,數據顯示沃爾沃汽車車內的空氣質量比車外空氣清潔20-100倍。
值得一提的是,霧霾天氣對行車安全也有極大危害。比如1月13日,大霧彌漫的廣西全州衡昆高速發生20車追尾;1月16日凌晨,在滬昆高速邵陽往懷化方向發生16車連環相撞。當時濃霧積聚,能見度不足50米。而自動防追尾正是沃爾沃S60全系標配的城市安全系統所擅長的。它可以有效幫助車主減少因城市交通擁堵及空氣能見度低所可能帶來的低速追尾事故。當車輛即將與前方汽車發生碰撞而駕駛者又沒
采取任何措施時, 該系統會自動緊急制動,從而避免或減輕碰撞的程度, 讓車主即使在霧氣朦朧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危險。此外,包括帶自動排隊功能的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帶全力自動剎車功能的行人安全系統、車道偏離警告系統和駕駛員安全警示系統在內的各類高科技主、被動安全科技都會在較差空氣能見度的環境下保障駕乘者安全,讓其免除出行的后顧之憂。
車內清新要“可持續”
在新車車內空氣質量得到保證后,私家車主需要私享清新,還需要正確使用和正確保養,才能保持清新空氣的可持續性。
為減少車主在汽車內受到有害氣體的危害,專家建議,車主在進入汽車后的短時間內,就應該打開車窗或開啟外循環通風和空氣凈化設施,引進新鮮空氣,不能在封閉車窗、車門狀況下長時間行車,更不能在封閉的車內睡眠或長時間休息。
車主在購買新車后,應當像新裝修住房那樣,盡可能地保持車內外空氣的交換,以便盡早讓車內的有害氣體揮發釋放干凈。如果氣味嚴重,可以到通過計量認證的空氣檢測部門鑒定。新車的前6個月內一定要加強通風,定期清洗車內空調,盡量保持車內空氣新鮮,特別注意不要用香水或空氣清新劑掩蓋車內的異常氣味。
在開啟空調和暖風時,使用車內外空氣交流模式,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車內自循環模式;具有選擇空氣質量相對良好的道路意識,正如選購污染低的綠色食品一樣,盡量在開闊、空氣流動大的線路行車;在遇到堵車嚴重的地段和時間,或跟隨尾氣排放可能超標車輛行駛時,應當把空調、暖風開關暫時調到車內自循環模式,開窗行駛的車輛應暫時關閉車窗。
車主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根據車外空氣狀況,及時調整車內空調循環系統;購車后選擇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對車內空氣進行有害氣體檢測;如車內空氣中有害物質超標,應及時選擇有資質的凈化公司進行凈化處理或添置空氣凈化器。同時,定期保養時要及時清洗和更換空氣過濾裝置。
室內,未必更安全
以前中國人起床后習慣打開收音機聽新聞,聽聽天氣預報,決定今天如何穿著。如今,大家起床后直接看手機,氣溫或是陰晴雨雪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要看看外面的PM2.5或是AQI指數——因為出門是否需要戴口罩直接關系到身體健康,沒人愿意當“人肉吸塵器”。
很多人在霧霾天盡量選擇留在室內,以為這樣可以少呼吸點臟空氣,可這樣做未必明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趙卓慧博士告訴《新民周刊》,有統計表明,人們的日常活動有70%-90%的時間是在室內,如果室外大氣遭受污染,就會影響到室內空氣質量,而室內環境本身又存在多種污染源,二者疊加會讓室內空氣污染嚴重。
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食品與紡織品、玩具及化學服務部總監郭永賢也對《新民周刊》表示,家中、辦公室或者其他建筑的內部空氣在很多情況下會比室外污染更厲害,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中國,而是一個全球問題。
室內空氣更糟糕?
在很多科幻大片中,未來地球的空氣不適合人類生存,可憐的人們只能在室內才能摘下氧氣面罩。
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9月發布的《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指出,目前室內空氣污染的程度已經高出室外污染5-10倍,全球4%的疾病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每年大約有200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所致疾病而過早死亡,而死于室外空氣污染的大約為每年130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到的室內污染主要是明火和開放式爐灶條件下家庭使用固體燃料造成的,世衛組織認為這種烹飪和取暖的做法會造成高度室內空氣污染,產生大量對健康有害的污染物,包括可滲透到肺部深處的煙塵微小顆粒。
在高度城市化的當下中國,直接依靠燃煤或燒柴來取暖做飯的生活模式并不常見,可室內空氣質量仍然不容樂觀。根據環境學者的調查,隨著現代建筑物密閉化程度的增加,世界上30%的建筑物中存在有害健康的室內空氣,受污染的室內空氣中存在30余種致癌物。除了常占據一半以上比例的室外來源,室內空氣中的顆粒物來源通常包括燃煤取暖、煙草煙霧、烹調油煙、植物花粉以及室內人為活動等。
趙卓慧指出,室內空氣質量涵蓋的指標,除了人們比較熟悉的甲醛等有機揮發物的因素,還有溫濕度、新風量、室內顆粒物,生物性污染物(如菌落數指標)及放射性污染物(如氡等)等的污染因素,這些也是中國目前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涵蓋的基本指標。
2011年,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氣候組織和朗詩集團聯合發起的“2011長江流域城市室內空氣品質調查”顯示,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紹興、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居民家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4種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其中二甲苯超標最嚴重,甲苯次之。
各城市受訪者對室內空氣污染源的關注最主要集中在灰塵和甲醛這兩項上,接下來是霉菌、螨蟲、香煙和空調;然而,對氡、SVOC(半揮發性有機物)以及苯系物的關注度甚至認知度仍普遍較低,這些恰恰都是毒性很強的室內空氣污染物。而且,約八成住宅VOCs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超標。本次調查專家顧問、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理事長張寅平教授表示:“VOCs主要來源于水泥、石材、人造板、油漆等裝修材料,會導致記憶力衰退、癌癥、胎兒畸形等疾病。”
據悉,受訪者中70%的居民愿意為改善室內空氣現狀支付的費用為50元/平方米,相對普通家庭裝修投入而言落差較大。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劉兆榮教授指出:“從問卷中反映出的居民對室內空氣認知不足,讓專業界深感責任艱巨,我們需要盡快引導居民正確認識到室內污染問題的迫切性和嚴重性,樹立健康的生活觀。”
上海案例
在今年2月北京召開的“國家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實施十周年及中國室內環境PM2.5污染防控工作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建議中國應制定室內空氣質量PM2.5標準。與此同時,北京市疾控中心宣布啟動對室內空氣PM2.5含量的研究,例如,在家中吸煙和烹飪到底哪個對空氣質量和健康影響更大,所處不同區域的家庭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等。
而在國際大都市上海,有關室內PM2.5的研究早已開始。2011年,趙卓慧所在的團隊對上海室內空氣進行抽樣監測和數據分析。結果發現,上海地區(主要是市區)冬季室內有機物的濃度低于夏季,這點和有集中供暖的北方城市不同。因冬季溫度下降,上海地區大部分沒有供暖,室內溫度較低,有機物揮發下降,且仍有不少家庭保持一定的室內外通風,室內聚集的污染物明顯低于夏季。
趙卓慧坦言,調研室內空氣不如室外空氣那么容易:“針對家庭室內PM2.5的檢測,需要專業的設備和時間,需要取得住戶配合和同意,數據采集比較困難,基本做不到像室外大氣污染的實時監測。而且,影響室內PM2.5的原因不止是室外大氣污染,與室內的人員活動、烹飪、清潔、燃燒等多種行為有密切關系,住戶之間的差異比較大,且大多由個體行為造成。”
2012年,上海市疾控中心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對1000戶家庭的空調細菌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在密閉情況下,60%-70%的家庭PM2.5值在安全范疇。但在空調開機最初階段,室內PM2.5值明顯升高,不少長時間使用的空調房間明顯比室外PM2.5值要高。大多數家庭的空調積塵中細菌、霉菌超標,最嚴重的家庭細菌數量超過商場中央空調的50倍。還有部分家庭,在分體空調的冷凝水中還檢出嗜肺軍團菌。
上海市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總站主任沈浩表示,大多數家庭空調沒有新風功能,在連續使用幾個小時內,無法輸送新鮮空氣,并排出污濁空氣,最終使各種細菌粉塵在室內不斷流動。而且在空調使用狀況下,空氣流通性較差,不但不能使PM2.5等污染物沉降,更會因人們的走動而漂浮起來,不斷在空氣中流動,其中細微的顆粒物就可能被吸入肺部。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說的PM2.5并不特指某一類空氣污染物,而是所有微粒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另外,細菌、病毒也會吸附于PM2.5顆粒上,損害人體健康。PM2.5并不包括揮發性氣體和煙氣,但是揮發性氣體和煙氣對人體的傷害并不比PM2.5小。
煙草煙霧中含有的3800余種化合物中,包括苯、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它也是最常見、傷害性最大的室內空氣污染來源。今年2月,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業指導下,進行了驗證二手煙霧對室內PM2.5濃度影響因素實驗。結果顯示,僅吸1支煙,4分鐘內就使室內PM2.5濃度升高5倍,達到251微克/立方米,為國標設定的危險范圍。
對此,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介紹,降低室內空氣中PM2.5污染的方法主要為通風和加濕,以加快室內懸浮顆粒物流出和沉降,而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室內嚴格控煙。
公共場所更危險
有人說,室外空氣污染不可控,但室內是可控的,如果可以不吸煙,家居裝修注重環保,配備空氣凈化器,定時清洗空調散熱片,也許就能把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
但我們不可能總是待在自己家里,作為社會動物,我們要去辦公室工作,可能去大商場購物,而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可能比住宅更讓人抓狂。
針對大型樓宇的PM2.5問題,西門子上海中心樓宇解決方案的專家給《新民周刊》的建議是:“從技術上,可以通過為中央空調加裝高效過濾器或使用空氣凈化器對PM2.5進行過濾。從管理上,也可以采用執行辦公室綠植方案對塵埃粒子進行吸附、禁止室內吸煙來降低室內PM2.5顆粒濃度。”
但公共場所中央空調這一污染源的問題卻令人頭疼。一層五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大樓,掃出整整一大蛇皮袋灰塵是家常便飯,里面有死老鼠、蟑螂、蜈蚣等,各種小爬蟲更是不計其數。此外,中央空調通過集中送風,對人體危害最大的就是軍團菌。軍團菌目前已經發現的有30多種,其中嗜肺軍團菌最為常見,也最危險。空調冷凝水、冷卻水的溫度和濕度環境,容易滋生病菌。而這些病菌又會通過送風系統,進入大樓的各個房間。據研究,中央空調環境也會對面部的脂溢性皮炎、支氣管哮喘和男性精液質量有影響。
為此,衛生部在2006年頒布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規定中央空調的規范清洗應該保證:開放式冷卻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空氣過濾網、過濾器和凈化器每六個月檢查或更換一次;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每年清洗一次;風管系統的清洗應當符合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但實際遵守者寥寥。
為了使這套管理辦法更有操作性,2011年,衛生部又重新修訂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就公共場所經營者對中央空調的清潔責任與處罰進行了明確規定: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未經衛生檢測或者評價不合格而投入使用,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衛生許可證。但仍是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清洗費用實在太高。中央空調送風管道的清洗和監測一樣,都要用機器人,機器人先進行清掃和吸塵,再用消毒設備進行管道消毒。這樣一套清洗流程,在不同城市的價格有所不同,最便宜的只要每平方米5元,一線城市則是每平方米25元左右,清洗一次的費用從十幾萬到上百萬不等,而衛生部門對于違反《細則》的處罰也就幾千元而已。即便是被列入監管范疇的公共場所,為了少花錢又要避免被曝光,有的干脆花個一兩萬向一些中央空調清洗公司購買清洗報告,有的只清洗一兩層樓來應付檢查。
為了減少城市的大氣污染,這幾年政府倡導民眾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在一線城市,地鐵成了人們的首選。“地鐵里面的空氣真是一塌糊涂。”一位業內人士向《新民周刊》透露,現在人們外出習慣戴口罩,而坐地鐵戴口罩的人很少,其實地鐵里才是空氣質量“重災區”,因為人口密度大,通風效果差。在相對密閉的空間,人們一舉一動間,每分鐘能產生500萬個小顆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噴嚏的飛沫等。
傳統的空氣凈化系統對于地鐵的效果已經不明顯,這就需要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據悉,在建的上海12號線,將有金海路站、申江路站、楊高北路站、巨峰路站等10個站點統一使用了“森林屋”動態凈化系統。該技術采用微細顆粒物“電凝并技術”,使空氣中飄浮的小粒子凝并、沉降,預防公共場所的疾病傳播。“森林屋”已在上海地鐵上海火車站站、徐家匯站,同濟大學食堂和第九人民醫院進行了試點,效果顯著。
如何自救?
在各個室內空間提供PM2.5數據,目前來看還不太可能。專家們提供了一些簡易辦法,讓我們的肺不會淪為室內臟空氣的“濾網”。
3M中國有限公司告訴《新民周刊》,能夠進入人體肺臟深處的顆粒非常微小,粒徑通常在7 微米以下,對健康危害大,是導致各類塵肺病的元兇,因此一個符合中國標準或國際標準的防顆粒物口罩就能過濾粉塵、酸霧、漆霧、微生物等非油性顆粒物。紗布口罩不是防護口罩,因為紗布口罩過濾效率很低,面罩也存在明顯的泄漏。
而傳統的開窗透氣方式,也要視情況而定。趙卓慧表示,如常見的裝修污染,室內燃燒,烹飪等活動造成的污染主要來自室內本身,那么開窗通風是有利于降低室內污染的水平。但如果是來自室外大氣污染造成的室內污染,尤其是靠近交通馬路的住戶,開窗通風反而容易加劇室內的污染。
趙卓慧建議,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可以通過盡量避免使用不良的裝修、建筑材 料,采購環保綠色的家具和日用品等。需要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空氣凈化器,但要了解使用空氣凈化器的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另外,如果有條件,安裝帶有空氣過濾和清潔系統的通風設備,可以相對有效地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同時又保證了一定的新風量。
作為一家獨立第三方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UV提醒大家注意室內保持適當的濕度水平,最佳的濕度范圍是40%-50%,可避免霉菌及有害微生物的滋長。此外,要減少在屋內或辦公環境里使用人造香料,這些產品會排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其中部分VOC可能具有毒性。
世衛組織還建議,在廚房減少炸、炒、煎、烤等烹飪方式,因為產生的油煙至少含有300多種化學物質,不乏多環芳烴等強致癌物質。畢竟,健康比美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