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屏一代”日趨低齡化
2013年05月02日
中新網鄭州5月1日電 (王秋蘭)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針對低齡人群開發軟件的增長,這類以觸摸屏為特征的電子產品逐漸成為許多孩子愛不釋手的“玩伴”,讓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成為“觸屏一代”。但是,隨之而來的視疲勞、視力下降和干眼癥也正在威脅著孩子們的眼健康。為此,專家呼吁,家長要合理安排孩子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一些電子產品的時間,莫讓“關愛”成“溺愛”。
低齡“觸屏一代”沉迷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家長擔憂。
據了解,Ipad自2010年進入中國市場后,Ipad已滲透國內各個角落。由于畫面清晰、功能強大,Ipad更像是一種新型玩具被一些孩子所追捧。同時,也逐漸成為家長在節假日期間送給孩子的禮物。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一個兩歲半的男孩,因長時間玩Ipad而導致假性近視500度,再度引起了許多家長的恐慌和不安。
在鄭州一家網站做編輯的劉玲發出感慨:“兒子整天把5寸的觸屏手機捧在手里,在他心中,而手機比我們家里任何一個人都重要,每天從幼兒園回到家后,就要吵著玩手機,睡覺前也要玩半個小時才能入睡。這個手機上有很多游戲我都不知道怎么玩,但是別看他年齡小,玩游戲方面比大人都要精通,真擔心孩子長大以后會不會因此沉迷網絡游戲。”
王女士的兒子強強今年四歲,是個名副其實的“觸屏一代”,每天看不到給王女士的蘋果手機,就哭得稀里嘩啦,甚至倒在地上就撒潑,為了心疼兒子和不影響工作,所以王女士花幾千元買了一個平板電腦。從那以后,強強變得乖巧起來,時??吹綇姀娞稍谏嘲l上不是在玩游戲,就是在畫畫。一天,王女士回到家里看到強強在玩平板電腦,“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強強頭也不抬地還在玩“切西瓜”,“咱們一起玩捉迷藏怎么樣?”,強強搖了搖頭,還是接著玩游戲。“講故事和捉迷藏都是強強以前最喜歡的,自從有了平板電腦,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照這樣的形式發展下去,不知道孩子性格會不會發生轉變,萬一近視了可麻煩大了”。王女士深深的嘆了一口氣說道。
無獨有偶,家長張紹玲認為,很多孩子都能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學會很多單詞、會花很多畫,會唱歌,做一些簡單的作業,這點堅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說這類電子產品也花不了多少錢,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由于夫妻兩口平時忙于工作,在孩子在使用觸摸屏的電子產品期間沒能及時進行管教,讓她惋惜的是孩子已經近視兩百度。
其實,喜歡玩觸摸屏電子產品的孩子并不在少數。據一項調查顯示,在511名家長中有82.19%的家長會讓寶寶接觸,這些孩子的年齡基本都在3歲左右,他們最初希望利用這些電子產品對孩子進行“早教學習”,但沒料到最后不少孩子對游戲著了迷,不少家長也擔心孩子慢慢的會沉迷于網絡游戲。
專家呼吁:家長應合理安排孩子使用手機、平板電腦使用時間
近日,筆者從鄭州某醫院眼科醫生了解到,每年寒暑假期間是孩子視力下降最快的時期,在診斷中該醫生發現,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很大。讓他驚奇的是,近兩年來,來就診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而且在就診的同時,一些孩子手里還捧著手機或者是平板電腦。
也許在不少家長看來,屏幕較大的智能機、平板電腦不僅可以作為畫畫本,而且也可以作為點讀機。但是專家認為,上述的電子產品雖然可以作為早教工具,但并不能替代早教本身。來自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很多信息,孩子來不及思考只能被動接受,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不愛說話,不愛思考,甚至會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對面溝通的技巧,長時間獨自玩耍也容易讓孩子變得孤單和寂寞。
此外,專家還認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中的各種軟件雖然設計巧妙,但都屬于平面圖像,早教過程中過度如依賴他們,會削弱孩子對立體空間的認知能力。另外,孩子在6-7歲以前,眼軸比較短,而角膜的彎曲度比較大,如果孩子眼睛超負荷工作,那么遠視狀態結束的時間可能會提前。再加上三四歲的小孩視覺系統發育還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孩子的眼睛長期聚焦在某個點上,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從而引起近視和弱視。作為家長,應該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玩積木、拼圖、插板等動手類的益智玩具,多與孩子做面對面的互動和溝通,經常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增強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