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三成
2013年05月06日 來源:新民網
699萬人,這是教育部統計的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比2012年增加了19萬人,今年成為新中國成立至今64年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今年也極有可能成為“史上最難就業年”。
龐大的就業群體,“皇帝的女兒”也愁嫁,根據目前的最新統計,北京、上海等省市的高校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三成,截至4月北京的畢業生簽約率為28%,截至4月10日,上海的畢業生簽約率為29%。
簽約率4月小幅回升
根據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統計的數據,上海今年有17.8萬高校畢業生,與去年持平,自去年外地生源總數首次超過了上海生源后,今年繼續保持這一趨勢。截至3月25日,上海高校畢業生簽約率為25%;到4月10日,就業形勢略有好轉達到29%。不過,29%的數據較去年同期仍下降約3%。
上海新一期的高校畢業生簽約率數據將于5月10日左右發布,預計不會有太大漲幅,可能仍將維持在三成左右的水平。
簽約率走低與高校畢業生連年增長有必然聯系。據統計,2009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首次突破600萬,達611萬,2010年達630萬,2011年達660萬,2012年增至680萬,2013年達到699萬。
上海市高校畢業生人數近幾年也和全國一樣持續增長,2009年為15.8萬, 2010年為16.2萬, 2011年為17.5萬,2012年為17.8萬,2013年也是17.8萬。
從2009年開始,受金融危機的沖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開始變得嚴峻,2009年7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85%,此后稍有回暖,就業率基本保持在95%左右。
簽約率和就業率略有區別,簽約率包括簽訂三方協議、升學和出國的學生,就業率包括了直接簽訂勞動合同的合同就業以及包括創業在內的靈活就業。每年統計就業率時,會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分為初次就業率和就業率。
從目前上海高校的就業情況看,復旦、交大、同濟、華東師大、財大等“985”和“211”高校的就業率壓力較小,完成就業指標也沒有太大困難。復旦大學就業辦主任劉金華表示,最新數據表明,復旦今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簽約率已經超過60%,與去年持平。高職專科以及一些民辦高校由于專業定位實用性,簽約率也不低,如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置緊貼市場需求,目前畢業生的簽約率已超過44%。
就業相對有壓力的是一些上海的市屬本科類院校,比如上海理工目前的簽約率為20%左右,比去年下降近四個百分點。該校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牛翔宇表示,作為以理工類為主的學校,受用人單位崗位緊縮的影響非常大,今年很多制造類企業的招聘人數跟往年相比下降幅度非常大,其中,機械制造行業的招聘人數下降甚至高達40%。
三大原因導致就業難
就業形勢嚴峻原因何在?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出席4月10日舉行的“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時指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面臨經濟放緩、畢業生總量持續增加、結構性矛盾突出三重壓力。
根據知名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的跟蹤調查,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企業用人規模縮減,2013屆畢業生求職難度增加。
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由于經濟大環境的原因,今年招聘企業的崗位總需求量與前兩年相比下降,直接影響到畢業生就業情況。傳統制造業轉型,外貿行業整體不景氣,中小企業、外資企業的招聘能力降低……種種因素造成今年管理類、外貿類、制造業等相關專業就業難。
據上海多所高校就業負責人分析,對于上海學生而言,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經濟形勢不景氣,二是往年未就業的畢業生累積,三是海歸增加。如果加上往年未就業的畢業生和持續不斷歸國的海歸,今年上海大學生求職大軍的總數將超過20萬。“同樣是去應聘銀行的職位,和我們一起面試的有很多是海歸。”復旦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生吳家豪如是說。
上海理工大學印刷美術設計專業大四學生孛博投出了30多份簡歷,面試了20多場,至今沒有找到工作,他決定“放低身段”,“如果工資有3000多元就可以了。”
目前,不少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缺少緊迫感。上海財大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譚予絮表示,面對今年的就業形勢,老師很著急,但是有的學生始終不肯降低就業要求,希望工作“有錢又有閑”。上海電機學院就業中心主任邱聘也表示,一家通訊業大企業來校招聘操作員,月薪4000元,很多學生卻嫌三班倒而拒絕。
上海政法學院招生就業中心主任張軍認為,“90后”大學生應該去除攀比心理,首份職業不一定需要薪水高又要職位體面,對職業的期望值可以降低;此外,家長的心態也需要進一步放平,現在“90后”學生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動用各種關系幫畢業生去尋找更好的職業,甚至有家長表示,如果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就先不就業,家長成了職場“剩男剩女”的推手。
找工作難,不少學生另謀出路。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2013年應屆畢業生中,選擇考研和出國深造的學生約占一半,比往年增加一成多。華政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壽新寶分析說:“以前金融單位是我們的就業大戶,但今年很少有單位主動來要人,外資企業招聘的人數也明顯下滑。建議多關注“微招聘”
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教育部要求落實“一把手”工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主要負責人要確保本地、本校畢業生就業率水平基本穩定,有條件的地方要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項經費,加強保底就業服務,完善企業吸納畢業生的扶持政策等。
上海市教委、市人保局已出臺《關于做好2013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拓展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引導畢業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和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就業,落實好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有關政策,積極為其招聘高校畢業生搭建平臺。上海將制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人員培訓規劃,力爭用2-3年將高校專職就業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各高校確保校級專職就業工作人員數量與應屆畢業生比例不低于1∶500。
上海政法學院招生就業中心主任張軍建議,非上海生源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如果能建立一個上海和全國高校的就業協作體系,共享就業需求,有利于目前還沒有就業的學生回家鄉就業時把握機會。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項家祥介紹,東海學院啟動了特色化的就業咨詢門診,具體而言,就是引進網絡化的職業傾向測評,引導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就業辦隨時接待學生來人來電咨詢,做到個別指導,真正落實幫助每個有就業困惑的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發動校企合作單位,動員全校教職員工共同關心畢業生就業問題;對就業困難學生做到就業情況全了解、就業幫扶全方位,重點開展心理疏導、就業崗位推薦、落實等工作。
此外,社交媒體的爆炸式增長已影響到了傳統的招聘方式。知名獵頭企業伯樂管理公司發布的2013年度客戶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公司社交媒體在招聘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社交媒體建立雇主品牌或招聘新員工。高校就業負責人提醒畢業生,應對“微招聘”等新的招聘形式,畢業生也應該及時通過多種方式推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