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自有品牌頻出質量問題
2013年05月17日
越來越多的超市開始涉足自有品牌的開發,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前不久,北京市工商曝光了一批不合格紙制品,其中包含京客隆、沃爾瑪等。
事實上,超市自有品牌出現質量問題已經早有先例,家樂福、百佳、好又多、樂購等都曾出現過類似狀況。業內人士透露,超市來自供應商的商品毛利率在5%左右,自有品牌商品的平均毛利率能達到15%。因此,大潤發等超市都有加大自有品牌產品銷售占比的計劃。但是,自有品牌大多采取代工模式,這就難以界定這類商品的監督權歸哪個職能部門,給質量監控帶來難度。
零售業“微利時代”催生自有品牌
記者:一些大型零售企業、超市賣場為什么熱衷于創立自有品牌?
沈建國:中國零售業增長變緩,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加上同質化競爭嚴重,加劇了零售企業的垂直衰退。同時,國內零售企業陷入了只靠進場費等贊助金,追求收入成長的陷阱,背棄了零售業生存本質,導致過度的OI變成了毒藥,再也“擠不出牙膏”。加上政府干預、品牌逐漸強勢等原因,現在零售商對供應商的鉗制也逐漸變小,向廠商收取通道費也有一定限度,不再予取予求。此外,由于成本上升,商品的毛利結構問題也凸顯。開源是零售業下一個階段的生存與跨越的最重要策略。
食品安全管理缺乏專業人才
記者:目前大型零售企業自有品牌建設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沈建國: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零售業不像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買和賣那么簡單。在自有品牌開發建設這一塊,像行銷與制造業屬性的結合,涉及產品研發和設計、品牌建設、產品定位等一系列問題。同時,自有品牌產品對庫存、損耗、季節管理、物流、品管等方面也要求很高。
總之,國內自有品牌建設存在著高層觀念、制度、戰略定位規劃等方面的難題,首要的表現就是缺乏品牌管理的專業行銷規劃人才。自有品牌產品一樣需要行銷5P(產品,價格,包裝,上架管理,推廣)的管理,零售企業要擔負很大的責任。特別是食品類商品,還需要很強的食品安全與產品銷售期限管理等,專業人才匱乏。除此之外,在作業方式、物流配送等方面,零售企業也要面對類似的挑戰。
相關法規缺失不能作為質量出問題的借口
記者:為什么超市自有品牌頻頻出現質量問題?是否與法規空白以及監管缺失有關?
金豪:到目前為止,我國確實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超市自有品牌產品質量監管的法律法規,但我想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法律法規的缺失,而在于對已有標準和法規的執行不到位。因為即使是超市自有品牌,所生產的也無非是市場上已有的、常見的產品,比如紙巾、紙杯、食品、日化用品等。對于這些產品的生產規范和產品質量,我國都已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即使沒有國家標準,也有行業標準等通用的規則,超市自有品牌產品也理所應當地要遵守這些規則。即使是在相關標準缺失的情況下企業自主制定相關標準,也不應該低于普遍的產品質量標準。所以如果以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為理由來解釋超市自有品牌產品的質量問題,有避重就輕、找借口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