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承認膠原蛋白為普通食品
2013年06月06日
膠原蛋白很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式倒下”的產品。
就在膠原蛋白“無效說”甚囂塵上之時,湯臣倍健諸多創始元老及高管密集減持公司股票。在5月份的短短4個交易日里,湯臣倍健三位高管合計減持230萬股,減持總額高達1.12億元。
在質疑膠原蛋白效果之外,湯臣倍健在6月5日致時代周報的回函中,承認其膠原蛋白產品均為普通食品。但時代周報記者發現,其膠原蛋白原料來源地也存疑,幾方說法不一。湯臣倍健IPO招股書中則稱膠原蛋白原材料進口自日本,而其在售的膠原蛋白產品則聲稱原料來自于法國,有供應商又指原料產自新西蘭。
更為詭異的是,在湯臣倍健近三年年報中,其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均被隱去。時代周報記者對其IPO招股書中所述的供應商進行研讀與調查,發現五大供應商中僅有一家從事外貿生意,單就膠原蛋白粉原料來源地說法,亦與湯臣倍健所稱的無法達成一致,而其余供應商均做內銷生意,似乎不可能成為湯臣倍健的膠原蛋白原料供應商。
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 涉虛假宣傳
膠原蛋白的效果究竟有多好,沒人知道,但是湯臣倍健的膠原蛋白產品宣傳得有多好,湯臣倍健知道。
在湯臣倍健官網有產品推薦欄目,名為“尋找專屬健康產品”,一名女性無論是18歲還是60歲,只要需求是“看上去年輕”,湯臣倍健都會首先推薦兩款膠原蛋白產品。
首推第一款為瓶裝湯臣倍健膠原蛋白粉,凈含量90克,指導零售價398元。即使如此高昂的價格,湯臣倍健也只承諾其中真正含有的膠原蛋白僅為60克,折合每克膠原蛋白價值6.63元。另一款真正含有膠原蛋白粉僅為18克的膠原蛋白糖果片售價達218元,折合每克膠原蛋白價值12.11元。而后一款產品還被湯臣倍健視為明星產品,除皺美膚被視為主要功效,官網上的產品介紹說“膠原蛋白像彈力網一樣牢牢鎖住皮膚中的水分,支撐著皮膚”。
湯臣倍健聲稱上述兩款產品所用的膠原蛋白粉從法國進口,而在京東商城湯臣倍健官方旗艦店所出售的上述兩款湯臣倍健膠原蛋白產品,卻一律將產地標為“國產”。
不過,在京東湯臣倍健旗艦店,對其兩款膠原蛋白產品的描述亦有差別,其中最大差異是湯臣倍健膠原蛋白粉被描述為“保健食品(食健字)”,而另一款湯臣倍健膠原蛋白片則被描述為“營養膳食補充劑(非食健字)”,即非保健食品,僅為普通食品。同樣是由法國進口的膠原蛋白粉制成的兩款膠原蛋白產品,為何一種為保健食品,另一種則僅是普通食品呢?
時代周報記者從國家食藥總局2012年全年和2013年保健食品審批公告中并未查閱到湯臣倍健或其子公司生產的膠原蛋白產品批文。
能夠查閱到的申報單位為廣東湯臣倍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健品,多為補充維生素或營養元素硒等產品。
廣東食藥局保健食品監管處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無保健食品批文批號則不屬于保健食品,如若以保健食品名義銷售,那就等于是普通食品假冒保健食品。
在6月5日致時代周報的回函中,湯臣倍健也承認其膠原蛋白產品均為普通食品。
炒作膠原蛋白概念 謀取高利
三株、太陽神曾經攪得保健品市場風起云涌,然而建立在浮華營銷基礎上的華美大廈并沒有堅實的基礎,泡沫吹破之后,隨之垮掉。
湯臣倍健沒有趕上第一輪保健品暴利時代,在三株口服液“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奏效之時,湯臣倍健的前身海獅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拾起美容面膜的盈利招牌,并宣稱“全球首家研發出膠原蛋白水晶貼膜”,引出膠原蛋白概念。在隨后將這一概念又由外用延伸為內服,打造出膠原蛋白粉產品。
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美容養顏始終是其宣傳的不二法寶,而屬性亦由保健品遞升至保健食品,單位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據湯臣倍健2012年年報,2012年其毛利率高達63.65%,其中片劑類產品毛利率甚至達到71.75%。
“第一輪美容產品大肆宣揚打羊胎素,戳破之后流行膠原蛋白,唯有不斷推出新概念才能刺激新的消費需求。現在到了考驗膠原蛋白有效與否的時候了。”一位長期從事美容保健行業的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最先在網絡中揭批膠原蛋白功效的大連中心醫院營養科醫師王興國認為,很多膠原蛋白產品并沒有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根本不是保健食品而是普通食品。
在一份由庶正康訊出具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消費者調研報告》相關數據表明,通過受訪者對國家是否強制標簽上必須注明功效成分含量和膳食營養補充劑產品批準文號的辨認,可以看出受訪者對產品相關知識的正確認知率低于5%。
正是基于消費者對保健食品標準認識的模糊,一些企業即開始打著保健食品的幌子行銷非保健食品,從而牟取高額利潤。
在京東商城湯臣倍健官方旗艦店,為贏取消費者信任,展示了《湯臣倍健互聯網分銷商授權書》,疊加條件搜索“湯臣倍健”、“膠原蛋白”,會有52款膠原蛋白商品銷售,其中19款聲稱屬于保健食品,旗艦店稱具有“食健字”批文。
在該銷售網站旗艦店上提供的“湯臣倍健榮獲多項認證”實際為四項:其中有兩項認證國家是瑞士,另外兩項認證國家是中國,關涉到保健食品的僅有一項,即GMP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范,但是發布該認證批文的單位為廣東省食藥局,而非國家食藥總局。
“GMP只是對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或車間有生產保健食品能力的認可,但不能證明其生產的產品即為保健食品。”廣東省食藥局保健食品監管處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保健食品的審批權限在國家食藥總局。”
時代周報記者在國家食藥總局國產保健食品查詢,湯臣倍健及其子公司生產的具有“國食健字”和“衛食健字”批號的產品共有53種,但沒有任何一種是膠原蛋白產品。
危機爆發 創業團隊大幅減持
膠原蛋白是否“偽保健”概念爭議不斷之際,湯臣倍健的創始股東選擇了集體密集減持,以求規避難以預料的震蕩風險。
仔細對比湯臣倍健高管減持的時機與網絡上針對膠原蛋白無效論的熱議可以發現,二者時間非常接近,甚至于膠原蛋白危機甫一爆發,湯臣倍健的高管即決定抽身。
5月19日,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治醫師寧方剛首先在微博炮轟膠原蛋白,其發布微博稱“作為一個燒傷醫生,我可以負責地說:所有口服的膠原保健品,全部是騙人的,無論他宣傳的療效是什么”。一舉引爆輿論。僅隔一天后,湯臣倍健副總經理龍翠耘登陸大宗交易平臺,以48.52元成交均價減持10萬股。此后接連數日,包括副董事長、副總經理梁水生和董事、副總經理陳宏等在內的公司高管均相繼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密集減持,累計套現金額超過4億元。
根據深交所誠信檔案“董監高及相關人員股份變動情況”披露的信息,5月22日,公司副總經理龍翠耘以48.52元的成交均價減持10萬股;23日、24日,公司副董事長梁水生分別以48.44元和48.42元的價格減持50萬股和70萬股;27日,公司副總經理陳宏以48.86元的成交均價減持100萬股。在這4個交易日里,三位高管合計減持湯臣倍健230萬股,合計減持金額為1.12億元。
事實上,上述一眾高管均是湯臣倍健發起人,被實際控制人梁允超親切地稱為“創業團隊”。在公司前身海獅龍時期就擔任要職,湯臣倍健IPO前夕相繼被予以增資擴股的機會,兩次增資擴股價格分別為1.10元/股和1.60元/股。
發行前湯暉持有202.67萬股,陳宏和梁水生分別持有152.42萬股和151.71萬股,龍翠耘持有8.55萬股,以發行價1.10元/股計,創業團隊獲利頗豐。縱然本次大宗交易套現,股價腰斬,一眾高管仍賺得盆滿缽滿。
2010年12月15日上市的湯臣倍健,除梁允超外的一眾發起人股東股票鎖定期為24個月,剛好去年底解禁,卻無人大宗減持。待此番膠原蛋白危機爆發,方匆匆套現,似乎并未料到危機來得如此迅速。
就在市場猜疑越來越重之時,湯臣倍健仍對外辯稱“從公司角度而言,原始股東減持部分股份,有利于適當增加公司股票的市場流動性”。但卻并未回答為何大宗減持的時機如此機巧又密集,而僅表示原始股東不因減持而改變對公司的信心。
湯臣倍健的信心如果不因原始股東密集減持而改變的話,那么連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都不敢公布似是應有之義。
最近三年年報,湯臣倍健都對其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語焉不詳,僅以合計金額搪塞過去。2012年年報,公司前五名客戶營收情況表中,竟未能列出客戶名稱,僅以“客戶1”、“客戶2”代稱。證監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2012年修訂)表示“鼓勵公司分別披露前5名供應商名稱和采購額”,顯然湯臣倍健未受此鼓勵影響,而是以從保護客戶商業秘密出發的名義,采取了不具體披露客戶名稱的方式。
時代周報記者調查發現,湯臣倍健IPO招股書中披露了該部分內容,以2009年前五大供應商為例,均為國內企業,有三家是外包裝材料企業,有兩家是貿易企業。
6月4日,時代周報記者以醫藥公司尋購膠原蛋白粉原料進口名義分別致電其中兩家供應商。廣東天圣生化工程有限公司直接表示公司只做內銷,無進口業務。而另一家企業廣東省外貿開發公司則表示此前曾做過一段時間湯臣倍健的外貿進口業務,但目前已無業務往來,并稱膠原蛋白粉原料進口國是新西蘭。
湯臣倍健對時代周報記者稱已與巴西DuasRodas公司簽署《天然針葉櫻桃粉專供基地合作意向書》,與巴西最大的綠蜂膠原料生產商巴西APIS FLORA公司簽署《巴西綠蜂膠粉獨家采購商和供應商協議》,但包括膠原蛋白在內的其他原料專供產地仍在接洽中。
吊詭的是,湯臣倍健對其膠原蛋白粉的產地表述不一。其IPO招股書中則稱膠原蛋白原材料進口自日本,而在售的膠原蛋白產品則聲稱原料來自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