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雪糕更安全?
2013年06月14日
炎炎夏日,冷飲成了很多人清涼解暑的最佳選擇。那些花花綠綠、口感各異、香氣特別的冰棍雪糕中都有什么成分呢?近日,《生命時報》記者對市面上常見的冰棍雪糕等產品展開了調查。
老冰棍也含8種添加劑
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雪糕批發點選購了二十多種雪糕,價格從0.8元至5元不等。在雪糕包裝紙的背面,記者看到,食品配料表上的字密密麻麻,其中配料少的有十幾種,多的能達到四十多種。仔細辨別配料表的內容,可以發現,除了大家熟知的水、白砂糖、奶粉外,配料表中占得最多的還是增稠劑、酸度調節劑、甜味劑等多種食品添加劑。
比如,一根80克的“巧樂茲”雪糕中,不僅含有麥芽糖、麥芽糊精、果葡糖漿、可可粉等成分,還含有3種乳化劑,4種增稠劑,4種著色劑,2種酸度調節劑,2種食用香精;一根“綠色心情”雪糕中,含有30多種配料,其中包括食用香精、5種增稠劑、3種乳化劑、1種甜味劑、5種著色劑等,共15種添加劑。就連我們以為原料最簡單的老冰棍,比如“老中街”牌的,其中所含的各類食品添加劑也達到了8種之多。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冰棍雪糕中,不但添加劑的數量多、品種多,標識也不夠統一和規范。有的在配料表中專門標注了所含的各種添加劑的數字代碼,有的卻沒有明確標出“食品添加劑”這一項,而是直接標注了阿斯巴甜、食用香精等名稱,讓消費者看得云里霧里。
雪糕常用四大類添加劑
雪糕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食品添加劑?對此,《生命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她指出,雪糕里的食品添加劑可以籠統地分為四大類。第一類為著色劑,多為合成色素,如莧菜紅、亮藍等,它們是雪糕色彩的主要來源。
第二類為調味劑,又常分為甜味劑、酸味劑和食用香精。酸味劑包括乳酸、乳酸鈉、檸檬酸、檸檬酸鈉等,能給雪糕提供酸味;甜味劑包括甜蜜素、阿斯巴甜等,與雪糕中的糖相配合,既保證甜味,又降低了成本;食用香精一般為復合香精,是“桃子味”、“抹茶味”、“香橙味”等多數產品香氣的主要來源。這些成分辨認起來不難,只要寫著“什么酸”,“什么蜜”,“什么甜”,就知道和味道有關。
第三類為塑形劑,這就是增稠劑的巨大作用,常見的有羧甲基纖維素鈉、黃原膠、瓜爾膠和卡拉膠等。增稠劑能改善冰晶形成的狀態使雪糕成為能夠輕松咬斷、不易融化的狀態。叫“什么膠”一般是增稠劑。
第四類就是乳化劑,比如磷脂、單硬脂酸甘油酯等,它們使雪糕的質地均勻、穩定、細膩。一看叫“什么酯”,很可能就是乳化劑。
范志紅解釋說,以上這些配料都是雪糕等冷飲的口感所必不可少的成分。沒有它們,雪糕的質地就沒法均勻,凍出來的狀態就像大冰塊一樣硬而難吃,既不甜也沒有風味,還非常容易化成水。從安全性來說,增稠劑、乳化劑和酸味劑都相當安全,大多是天然食品中的正常成分。香精和色素則絕大多數是化工產品,對于成年人來說,只要符合國家規定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基本對人體沒有危害。但對于幼兒來說,即便是許可使用的香精色素也不應食用。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人工色素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增加兒童患多動癥、注意力缺陷等的風險。
什么樣的雪糕更安全
消費者該怎樣選擇冰棍雪糕,減少吃進肚里的添加劑呢?范志紅指出,這些產品的花樣繁多、種類復雜,普通消費者很難自己判斷。目前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兩個辦法:第一,注意閱讀產品配料表,盡量選擇添加劑種類少的品種。(記者在調查中看到,“北冰洋”牌雙棒雪糕的添加劑最少,只有4種;“八喜”牌冰激凌中的添加劑也只有5種。)
第二個方法更重要,就是控制食用量,每天別超過一支冰棍或者雪糕。如果是大桶裝的冰激凌,一定不要一個人一次吃完,每次最好別超過80克。不要在飯前吃雪糕,否則容易影響食欲,尤其是對兒童更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