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引進帶來雙軌制
2013年07月11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馬海燕)“千人計劃”在中國海外學者中并不陌生,作為中國政府延攬海外高水平人才的重大舉措,截至目前為止,該計劃已引進近30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各科研機構,開始出臺各級各類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他們享有年薪制、按課題取酬、按成果發獎金,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等特殊待遇。“洋博士”、“洋教授”的生活待遇和科研經費、科研條件也高出本土老教師不少。海歸人才在國內科研機構掀起“鯰魚效應”的同時,也讓如何調動本土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的積極性成為一個問題。
“大學教師是個鐵飯碗,只進不出,有假期有課題還有社會待遇。”這是中國百姓對高校教師的普遍印象。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三周年之際,隨著中國高校改革的深化,破解人事改革難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被迫切地提上議事日程。
然而,事關人的改革之艱難和復雜非親歷者不知。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張欣欣告訴記者,在推進全員聘用機制和擇優淘汰退出機制的這幾年甘苦一言難盡,但最終還是頂住重重壓力全面推開了,“非升即走,非升即轉”,在給教師以壓力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動力,這幾年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質量以及教師的待遇和成就感有了大幅提升。
作為落實《綱要》的重要舉措,2011年10月,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批準北京大學等17所高校設立試點學院,啟動試點學院改革工作,為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積累經驗。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是全國17所高校試點院校之一。該院院長劉延平說,在他們這個大學進行試點學院改革,光改革的研討會就開了40多次,最終確定了“AB軌”制,190多個教師全部完成了新聘期簽約。
與不少學校實行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雙軌制改革不同,這個試點學院的“A軌”教師如果聘期內完成了“B軌”崗位所有考核任務,或超過本崗位考核任務,經學院考核聘任委員會研究,可在聘期結束時根據相應政策給予一定獎勵。無論“A軌”或“B軌”,四年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在下一個聘期時將降級、轉崗或解聘。
“簽訂‘B軌’的大多是從海外引進的年輕人才,他們上來就拿幾十萬的年薪,會讓為學校奉獻多年的‘A軌’老師寒心。我們不能調動了兩個人的積極性,損失了五個人的積極性。”劉延平坦率地說。
在國內紛紛熱衷引進海歸人才,而本土博士、工作多年的本土教師不吃香的大環境下,這一做法讓處于瓶頸期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看到了曙光。考核方案中將教師的基礎教學考核與科研效果考核并重,且不可替代。這一硬性規定對于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同時糾正教師“重論文、輕教學”的意義不言而喻。
與之配套的教師考核激勵約束機制突破了原有“只能上,不能下”的困境。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在職教師,下一個聘期采用降級或轉崗,對于新引進的人員,采取非聘即走的措施。同時,為了保護教師的長遠利益,在教師退休時,將以在崗期間曾經考核合格的最高聘任職位為退休后待遇的發放標準。
事實上,誕生于民主討論的“AB軌”制度獲得了學校老師的一致擁護,也調動了本校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2011年全校共晉升教授26人,其中35周歲以下青年教師4人,35至40歲之間的教師12人。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曹國永認為,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以人事制度改革激發教學和科研活力,以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辦學活力,才是試點學院改革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