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不好體質也變差
2013年07月16日 來源:生命時報
進入夏季,北京一直陰雨連綿,很多人感覺胸悶、呼吸困難,心臟也不舒服,有時還會心跳加快。這在醫療氣象上被稱為“氣象綜合征”,即對壞天氣的刺激反應強烈,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是典型癥狀。天氣不好,是否身體就容易出現問題?具體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約10%的人屬于對環境變化反應明顯的易感人群,以老人、孩子、病人、體質差的人和殘障人士居多,主要因為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林大爺就屬于這種情況。
彭應登介紹說,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氣壓、氣溫、濕度、光照等很多物理指標,以及空氣中的含氧量、負離子、顆粒物含量等空氣潔凈度指標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指標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比如,天氣要發生突然變化時,像陰天或下雨前,氣壓往往比較低,空氣中的含氧量與負離子減少,人體應對這種缺氧變化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如果自身的調節能力不夠,或是氣候變化超出了人體承受范圍,很多人就會出現胸悶、煩躁、情緒波動明顯等反應;在重污染的環境里,污染物的擴散條件不好,顆粒物含量增加,而負氧離子較少,也容易使人感到缺氧、胸悶,造成呼吸道感染、心腦血管疾病等。
夏天,大氣氧化性比較強,大氣光化學產生的二次污染物會加重復合污染的形成,對人體的危害更強;一旦氣溫高,特別是當周圍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人會出現體溫調節障礙,熱量難以發散,體內的濕熱氣淤積,造成氣血不通,就會出現中暑的癥狀,如頭暈、惡心、發熱等;在濕度大的環境里,人體皮膚表面的散熱功能不好,體表排泄就會不暢通,這樣也非常容易造成濕疹等皮膚疾病。
雖難以改變自然條件,但可以自行做些調節。彭應登建議,可多去郊外或空氣好的地方走走。沒時間外出的工作族,也要盡量避免空氣污濁的場所,不要久坐在辦公室。回家后要及時漱口、清理鼻腔、清潔面部。還要注意調節居室環境,提高居住質量。比方說,在濕氣重的環境使用空調除濕。但要注意,沒有換氣功能的空調基本都是室內循環,開久了會使室內二氧化碳和細菌增加,空氣潔凈度下降,這時要及時開窗換氣。最根本的還是要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