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文俊 實習生 宋張琴 范敏
■編者按 “文化”者,“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近年來,我省在文化創新方面不懈探索和實踐,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即日起,本報推出“湖北文化新景觀”系列報道,關注最新的文化現象,透析最具創意的文化產業,并力圖勾勒未來文化發展的走向。
“這個周六,你是選擇學術超女于丹、知名作家池莉,還是最火教授張鳴?”11日,武漢“講座族”的QQ群和微信群里,人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同一個問題。在武漢,日益豐富的周末文化講座正逐步演變為一種文化時尚,熱衷講座的人群把講座當成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講座讓他們獲得知識,更讓他們收獲快樂。
武漢出現“講座族”
周六上午,湖北省圖書館;下午,武漢市圖書館;周日晚上,武漢大學……35歲的杜建偉手上有著多張公益講座的時間表。每周一晚上,他會在網上搜尋講座信息,周末再根據愛好和時間選擇一至兩場。“平時工作很忙,想去參加培訓班沒時間,而各種講座知識面廣,實用性強,最主要的是它不像培訓,如果缺了一節課就可能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杜建偉說,他以前周末愛找朋友喝酒,身體都喝垮了,現在跟大師面對面交流,讓他受益匪淺,很多壞習慣都改了!
62歲的劉女士從正處級崗位退休后也成了“講座族”:周末,她會打扮得光鮮齊整,往返在幾大文化講座之間,如饑似渴地聆聽,并用心在一個大筆記本上做記錄,有時還帶著微型錄音設備把精彩講座錄回去反復聽。
校園里也有不少“講座族”,大學4年,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學生鄭彬一共參加了300余場講座,聽過武大“四大名嘴”和華中科大“四大才子”,還有易中天、袁隆平、楊瀾等各界名流的講座。現今,他完成了從聽眾到主講的蛻變,已在武漢各大高校舉辦13場講座,并創辦公益性的“武漢愛講座網”。鄭彬說,聽名家講座不僅豐富了文化知識,而且感受到名人大家的思想深度。
知名書畫家、大學教師嚴支勝也是“講座族”中一員。在他看來,公益講座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是一間“永不下課的教室”。“講座族”對知識滿懷虔敬,去聽講座就像參加每周一次的盛大節日,在講座上收獲知識,也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各種講座催生了武漢“講座族”,而“講座族”的激增又刺激了講座的火爆。講座文化正在武漢形成良性循環,并產生較大的正能量。
讓更多人成為知識的受益者
在武漢,各種各樣的公益性講座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崇文書城、文華書城以及武大、華中師大等一批高校都開辦了自己的講座,其范圍包括文學、美術、影視、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健康等,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吸引著大量受眾,給江城周末布上一層厚重、溫潤的文化氣息。
名家、學者面對面的交流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知識的受益者。12日下午,武漢市圖書館里作家池莉講座的領票者排成了長隊,在池莉的建議下,武漢圖書館放開“門檻”讓讀者進場,不少沒有領到票的人站在報告廳的走廊上聽完全程。
多場公益講座主講人,被譽為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的尚重生教授認為,公益講座培養了大眾的理性精神和科學精神,讓他們站在學者和專家的肩頭,擴大了知識視野,打開了心靈窗戶。對一些人來說,與大師的對話,更是解決了心理上的迷茫和困惑。
據了解,武漢的公益講座數量還將增加,而講座族也在不斷擴大。記者采訪的幾家講座主辦方都認為,公益性文化講座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知識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