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是實在,缺點是太實在。”曾經,社會上非常流行這樣一個“段子”來形容某地人。
國家林業局援疆干部、新疆農墾科學院院長助理段華就是這樣的一個實在人。
援友楊秀春說:“段華個子不大特實在,能量很大。”
兵團林科院生態研究室主任姜繼元說:“段華為人特實在,為我們林科院辦了不少實在事,經過他的牽線搭橋,我們院破天荒地首次承擔2項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首次引種了油用牡丹和文冠果。”
援疆的日子里,他的身影走遍了新疆兵團管轄的幾十個團場,無論是北疆伊犁河谷的茂密青草,還是南疆塔里木盆地邊緣筆直的白楊,無論是片片綠洲,還是條條阡陌,都留下他奔波的背影和汗水。每次調研后,他就會追問一次自己:“我還能為兵團做些什么?”每一次追問,便是一件件實事的落實。
記者出身的段華剛到新疆工作時,原準備發揮特長,多寫一些文章反映援疆生活。雖然已經把援疆生活記錄好幾大本,但經過3年的實踐,他說,文章,援疆結束后可以慢慢寫,而現在,“最主要的是踏踏實實盡量做實事,做一件是一件,因為兵團需要,兵團林業科技發展需要。”
做新疆的生態衛士
2011年6月的一天,在國家林業局中國綠色時報社工作19年的段華,接到改變他命運的通知。國家林業局領導找他談話,打算派他到兵團科技援疆。當時,作為報社業務骨干的他,正處于人生的“上升期”,援疆則意味著一種未知的境遇。然而,在段華的腦海深處,一棵棵姿態優美的胡楊迎風起舞,在遙遠的西域向他招手。“讓自己的人生像胡楊那樣多姿!”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援疆。
早在讀書時期,他就曾閱讀了不少關于遙遠西域的書籍,一直心懷向往,希望有那么一天能踏上這片土地,能在這里做一番事情。從確定走進援疆行列那天起,他就開始惡補有關兵團的知識,從《亞洲腹地旅行記》、《羅布泊探秘》到《新疆屯墾》《兵團簡史》,他不僅從書本上了解兵團的性質、地位、作用,還從團場片片筆直的白楊樹、茂密的防風林感受到,兵團是新疆的生態衛士。
到了兵團,近60年來,兵團職工守護在兩大沙漠周圍,取得了防沙治沙、保護生態的寶貴經驗,使他真正認識到— “兵團不僅堅守著祖國的西部國土,還創造了戈壁荒漠變良田的奇跡。兵團是屯墾戍邊的衛士,更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建設衛士!”從書本的認知到實地的感受,段華的援疆思路也變得更加清晰:做新疆的生態衛士,為兵團的生態建設獻計獻策!
克服困難也要上
熟悉了兵團的歷史和當下急需后,很快,段華就給自己定下了三年援疆目標:每年為兵團在國家林業局申報1—2個林業項目;寫一本關于兵團林業方面的專著;促成兵團林業科學技術研究所改建成兵團林科院。
作為新疆水系的代表、塔里木盆地的母親河,塔里木河流域分布著新疆自治區的42個縣市、兵團的55個團場,是南疆優勢產業經濟聚集區。塔里木河對新疆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出于這種認知,憑著對國家林業政策的熟悉,段華將幫助新疆農墾科學院策劃的第一個項目鎖定在塔里木河。
“通過閱讀《亞洲腹地旅行記》《塔里木河傳》,我知道100多年前的塔里木河流域還有新疆虎、野駱駝、野驢、黃羊、野豬等成群的野生動物,各種鳥兒群飛,野生植物密布,生態良好,而現在塔里木河兩岸水土流失嚴重。我想通過濕地項目的實施恢復塔河生態,為兩岸職工群眾造福。”段華說。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兵團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塔里木河濕地種子庫研究》順利通過審批,并于2012年12月啟動。
該項目以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濕地為對象,通過對不同濕地類型種子庫的全面調查,闡明其物種組成特征,探討水文干擾對種子庫形成的影響,揭示種子庫在濕地植被維持與演替中的作用。
在塔里木河流域調研時,熟知林業知識的段華敏銳地捕捉到:作為珍稀樹種的鹽樺,國家瀕危二級保護植物,在全球僅阿勒泰地區有少量分布。其耐鹽堿、耐寒耐旱、抗鹽性強,對干旱、半干旱地區鹽堿地造林,綠化荒山荒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意義,種植鹽樺是保護生態的好途徑。
這個發現讓段華振奮不已,他立即帶領新疆農墾科學院林園所的科研人員前往阿勒泰鹽樺分布地區。一次次烈日下的考察,一頁頁夜深時的書寫,形成了鹽樺項目立項報告,并很快得到國家林業局的批準,并于2013年啟動。
“在他的身上,有一種不畏難的精神。”與段華一起工作的新疆農墾科學院林園所副所長陳奇凌充滿敬佩地說,“因為沒有搞過濕地項目,塔里木河濕地項目剛提出來時,我們都有畏難情緒,但段華很有信心,他帶著我們去甘肅敦煌、西湖濕地保護區考察,又多次到北京與國家林業局科技司等部門領導溝通。鹽樺項目提出后,我們也是顧慮重重,但他說要善于借助國內資源,克服困難也要上。”
“不入蚊穴,焉得了解這些情況!”
援疆,這個名詞的背后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青春乃至生命的闡釋。援疆干部在單位都是業務骨干,現在卻要為邊疆的發展遠離家人和單位,最終要以實際工作來顯示。
2012年9月,段華到位于和田的兵團十四師調研,當聽說兵團林科所有幾個年輕人在這里搞紅棗節水灌溉試驗時,他要求去試驗現場。十四師政委趙建東考慮到距離比較遠,建議不要去了,但他依然堅持。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行程,最終來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224團。他不顧烈日和紫外線的強烈照射,立即到紅棗試驗地里去看現場。正在開展科學試驗的三個年輕人已經在沙漠深處堅持近兩個月,個個曬得皮膚粗糙黯黑。看著他們興致勃勃地介紹試驗進展,段華說:“我心里有一種說不清的感覺,既有對他們的欽佩,也有一種對自己的鞭策,同時還有另外的感想:要知道,他們每個人都是研究生畢業,同樣是研究生畢業—那些在北京高樓大廈里工作的人,當他們吹著空調端起咖啡悠哉休閑的時候,他們是否想到了這些為了邊疆經濟發展、邊境穩定、民族團結,而默默奉獻的戍邊衛國的人們?”
2013年5月,段華到位于阿克蘇的兵團第一師查看特色林果的生長情況。在一師10團的設施苗圃里,看著盛開的各種蘭花,段華說:“不身臨其境,哪能相信在沙漠深處有猶如江南的鮮花勝景。”在一師5團,段華看到一個女林業工作者雖然曬得黑黑的,但講起來紅棗的剪枝、澆水、施肥、透光、防病等知識,頭頭是道。
段華說,以往老是坐辦公室,不到實地工作,哪里知道這些實用技能。他趁機向這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基層科技人員請教問題,手把手學習果樹修剪技術,事后他詳細把心得體會記錄下來,說:“今后這就是財寶,回到北京工作以后,也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2013年七一建黨節前后,他與兵團林科所的同志到了地處祖國最西北的兵團第九師185團,在西北邊境第一連。他與堅持在這里工作的護林管護站的一對夫婦拉家常、話工作。管護站對面就是哈薩克斯坦,地處偏遠,條件十分艱苦,段華被護林員夫婦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巡邏護林防火,維護邊境國土生態安全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他眼含著淚水,深情地對護林員夫婦說:謝謝你們,你們為祖國的生態林業建設做出了貢獻,為兵團現代林業建設做出了犧牲,向你們表示敬意!
在185團那幾天,他穿森林,踏沙漠,看濕地,幾乎踏遍了這個邊境團場的每一個生態重點區域。額爾齊斯河是我國流進北冰洋的唯一一條河流,河流濕地保護狀況如何,直接關乎我國國際形象。段華認真看了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和干流,對兵團185團劉輝團長提出了保護額爾齊斯河濕地的建議。185團區域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蚊區之一,段華去的那幾天,正是蚊子最活躍、危害最嚴重的季節,即使涂上了厚厚的驅蚊劑,再穿上長衣服,甚至軍用防蚊服,也不頂用。工作時,他的頭上、身上蚊子落了黑乎乎的一層,他全然不顧。雖然臉上、手上被叮咬了很多皰,紅疙瘩一個摞一個,他卻幽默地說:“不入蚊穴,焉得了解這些情況!”
實事是檢驗援疆干部的一桿秤
段華是國家林業局派到兵團的首位援疆干部,他的到來,進一步拉近了兵團與國家林業局的距離。
剛到兵團工作時,段華被任命為新疆農墾科學院院長助理兼南疆創新工程中心主任。在多次南疆考察后,他認識到,南疆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地區,應該在科技力量方面給予加強,這也與國家將南疆三地州作為新一輪扶貧攻堅重點的戰略部署極為相符。
經過詳細調研和反復思考,2012年4月,一份將新疆農墾科學院南疆創新工程中心建成南疆分院的報告,遞到了院黨委書記尹飛虎的辦公桌上,這與院黨委在南疆建立分院的思路不謀而合。
同時,針對新疆兵團大部分團場地處風沙源頭、河流末尾、林業生態建設尤為重要性的特點,從兵團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科技的支撐必不可少,兵團現有林業科研力量不能適應等實際出發,段華經過認真調研,又寫出詳細的書面建議,建議以“兵團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院”為基礎,成立兵團林科院。
“兵團目前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林科院的省級單位,這個建議對兵團林業的發展來說,太重要了!”尹飛虎說。
“黨的十八大把林業列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地位,所以國家對林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很大,2012年中央財政支持資金達到1400億元。兵團應進一步與國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接,爭取各種支持。兵團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院成立后,可根據兵團的特點,在林產品分析檢驗、林業科技信息、經濟林研究、沙漠與綠洲生態經濟研究、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濕地保護研究、林業機械研究開發等方面做文章,實現職能作用的最大化。”段華說。
在隨后近一年多的時間里,兵團林業科研建設有了質的飛躍,這讓陳奇凌很感慨。他說,以前我們與國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基本沒有往來,林園所雖然掛兵團林業科研所的牌子,但是與其他省林科院相比,我們基本沒有優勢。但段華援疆后,這種境遇有了改觀。他曾多次到北京向國家林業局有關領導匯報兵團的情況,介紹宣傳兵團防沙治沙的經驗,兵團人在艱苦環境下守土衛國發展經濟的意志和決心,取得了國家林業局領導的理解和支持。
每一次回到北京,段華都向國家林業局有關領導匯報兵團的情況,爭取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了解兵團、支持兵團。多次陪段華一起去北京申報項目的陳奇凌說,段華每次回北京都很忙,要向局有關領導匯報,要與相關處室溝通、協商,每一次回家都很晚,回北京甚至比在兵團時間還緊,工作還累。
2012年春天,段華70多歲的母親由于眼疾要做手術,段華恰好在北京出差。可是,為了向局領導匯報項目上的事,段華沒有時間守護在母親身邊,只是在臨回新疆前匆匆去見了老人家一面。
2013年夏天,段華的兒子初三畢業,參加北京市中考。期間,段華身在新疆,沒有顧上兒子入學的任何事情,家人埋怨他,他也只是笑笑。
辛勤的付出必有收獲。在兵團領導的大力支持、農墾科學院黨委具體組織下,2013年5月26日,新疆農墾科學院南疆分院在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正式掛牌成立;而在此前的四天—2013年5月22日,新疆兵團機構編制辦公室正式下發文件,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院。
實事是檢驗援疆干部的一桿秤。“三年援疆即將期滿,可以自豪地說,我沒有虛度時光,對得起一個共產黨員的稱號,沒有辜負國家林業局領導的重托,沒有辜負新疆農墾科學院干部職工的希望。我要交給國家林業局黨組、交給兵團一份滿意的答卷,給子孫留下更多綠色的財富,做一名永遠的新疆生態衛士。”說起當下和將來,段華謙遜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