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國際原油市場油價暴跌的影響,國內油價也是節節走低,到11月16日,按照國內油價調價機制,國內油價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八連跌。但是按照現在油價分析師們對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的分析,油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專家預測,此輪國際油價下跌將探至50美元/桶。倘若這個預測成真,國內油價出現“十連跌”的概率極大。由于中國是全球頭號原油進口大國,業內專家預測,油價每桶下跌10美元,有望為中國省下200億美元,將有效降低國內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
論及近來國際油價暴跌的原因,各路專家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諸如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原油需求減緩,美國原油產能攀升且放松出口限制,烏克蘭危機導致美國與沙特聯手打壓油價,等等等等,莫衷一是。當然了,油價下跌或許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過,一個可能被大家忽視的極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油價的下跌會打消或減弱國內外資本對發展新能源的研發投資,其中尤以新能源汽車為甚。
面對國際油價的步步下跌,新能源汽車絕對屬于“躺著中槍”。近幾年來,由于國際油價的居高不下,國內外資本對于研發新能源以替代原油的興致極高,尤其是汽車業,往汽油中注入甲醇或乙醇,發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直到如今鼎鼎大名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各路技術精英們在資本的大力支持下,圍繞著開發新能源可謂是做足了功課,想盡了招數,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過,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花費巨資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可能會陷于“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地。
國內外資本之所以投入重金開發新能源汽車,主要緣于對油價上漲的恐懼。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油價每桶在120美元之上,發展新能源汽車很有商業前景。而從目前各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現狀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源于各國財政的大力補貼,如果沒有財政的補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舉步維艱。當然了,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光是為了抵消高油價對人們生活水平的影響,原油消耗量的降低也有助于降低霧霾對我們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如果油價長期低于每桶80美元,人們發展新能源的動力將會大大削弱,而這或許也是這次國際油價暴跌的一個重要誘因,就是把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技術發展扼殺于搖籃之中。
人們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如果我們貪圖目前國際油價下跌的短期利益,而放棄了對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技術的后續研發,一旦油價由跌轉漲,現在被低油價打敗的新能源技術再想恢復起來的成本也是極為高昂的。由此可見,發展新能源汽車,不能僅僅以短期的油價漲跌論成敗,而要站在汽車行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持之以恒開發新能源汽車技術,降低新能源汽車生產和使用成本,讓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主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