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半份菜,吃不完打包,請吃自助餐,葷素搭配……在南昌,這些原來被認為很“丟臉”、“不好意思”的用餐習慣如今卻變得很自然,很平常,“低碳飲食”被坦然接受,舌尖上正演繹著低碳時尚。
“吃不完打包,不丟臉”
“服務員,給我拿幾個袋子,打包!”昨日中午,市民肖玲請同事吃飯,點了三個菜,看到剩下了不少菜,她隨即叫服務員打包。“倒掉可惜,熱一熱,還能吃。”她說,回去后把剩菜放進冰箱里,第二天中午熱一下就可以吃,不僅菜更入味,還省得再從家里帶飯菜。
肖玲笑稱自己是“吃不了兜著走”的人,在外吃飯只要有剩菜都會打包拎回家。肖玲說,她以前總是礙于面子,覺得不好意思,但是看著好好的飯菜都倒掉,實在是浪費,現在每次外出就餐,只要有吃不完的,就會主動要求打包。在她的影響下,很多好友都養成了吃飯打包的習慣。
“沒吃完的東西,如今都興打包呢!”家住紅谷灘新區梵頓公館的鄭先生,家境不錯,夫妻都是雙職工,收入穩定。每次外出就餐,鄭先生都會習慣地將吃剩下的菜品打包。“能省就省,不浪費食物。”鄭先生說,浪費本身就是一種不低碳的行為,剩菜打包一點也不丟人。
“我們倡導節約,免費為顧客提供打包盒。”“我們還會主動詢問顧客要不要打包,絕大多數顧客都會自己要求打包。”如今,不管是小餐館,還是大飯店,“吃不完打包”成為商家和消費者的習慣。
“吃不了點小份,不摳門”
酒足飯飽之余,有時難免會剩下不少菜肴。如果說,飯菜打包是不經意間點多了的“無奈”之舉,那么,很多南昌人在用餐之前就很注意“適量點餐”,向浪費說“不”。
“啤酒鴨來小份的,香辣子雞來小份的……”11月17日晚,市民張曉和閨蜜來到丁公路上的一家飯店就餐,她一口氣點了三個“小份”菜。“我屬于‘眼睛大肚子小’的人,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都想嘗一下。”張曉說,如今不少飯店都推出了小份菜,吃得好,還不貴,更重要的是不浪費。
“如果顧客人數比較少,一桌只有三四個人的話,點菜時都會建議他們點小份菜,能吃多少就點多少。”紅谷灘新區翠苑路上的一家餐館的工作人員說,顧客吃飯的時候一般都會多點幾個菜,如果都點大份的,吃不完的話就浪費了。
在上海路一家餐館,市民吳先生和朋友點了幾碟菜,要了兩瓶啤酒,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剛開始,我也不習慣,怕人覺得自己摳門。”吳先生說,幾次下來,朋友并沒有因此而生分,反而覺得這樣吃飯很輕松。
“平時吃素一點,少排碳”
“多點幾個青菜,少點葷菜,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能節能減排。”袁星是位醫生,他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飯,都嚷著要多點青菜,每次點餐的任務都落到他頭上,由他點個葷素搭配的“營養套餐”。
“剛開始大家不是很能接受,尤其是那些‘無肉不歡’的朋友,簡直要恨死我了。”袁星說,隨著健康、低碳理念的盛行,他的“多吃青菜”觀念逐漸得到了認同,親朋好友紛紛加入“吃素一點”的行列。
“吃肉排碳”,聽起來很詫異,卻有事實依據。國家科技部發布的《全民節能減排手冊》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費0.5千克豬肉,可節能約0.28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國平均每人每年減少豬肉浪費0.5千克,每年可節能約35.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91.1萬噸。
“從飲食上講,低碳飲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飲食從食物的選擇、飲食的習慣和烹調方式上都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袁星說,既環保又健康的飲食方式是多吃主食,少葷多素。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支持者遠不止親朋友好,越來越多的市民喜歡吃青菜,選擇了低碳飲食,甚至催生了主打素食的餐館并深受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