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格桑花香氣襲人,成排的胡楊、沙柳在風中起舞。正被大片“綠毯”覆蓋的庫布其沙漠,引發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賓“點贊”。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10日組成上百名的考察團,對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的治理情況進行走訪。盡管已是深秋季節,但外賓們所到之處,依然綠意無限。面對荒沙變“綠洲”的奇跡,外賓們在驚嘆之余,紛紛拿出手機或照相機,記錄下美好瞬間。
在一處沙漠種植區內,摩爾多瓦總統府農工業及公共管理事務總統顧問揚·佩爾尤順手拿起一顆西瓜,示意同伴拍照。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揚·佩爾尤表示,很難相信在沙漠里還會生產出諸如西瓜、桃子之類的水果。
讓這些外賓們頗感興趣的是,中國治沙企業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上創造的“螺旋鉆打孔”、“容器種植法”、“無人機植樹技術”等種樹方法。據記者目測,當日中午至少有百名外賓加入到種樹行列。
來自非洲的一名外賓,為了紀念自己在庫布其沙漠上的“成就”,還專門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種下了兩棵沙柳,并用手機拍下照片。一名土耳其外賓則在工作人員的示范下,親自在沙漠上做了大約10分鐘的義務植樹勞動。
總面積達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近30年來,通過中國政府與企業、農牧民的通力合作,已使得該片沙漠的三分之二披上了綠裝,還出現了包括紅頂鶴等百種絕跡多年的野生動植物,生物的多樣性得到明顯恢復,庫布其治沙的成功經驗也被聯合國稱之為“庫布其模式”。
由于治理有方,聯合國在這里還設立了“全球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
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對庫布其點贊的“老外”,并不僅限于今次參觀的外賓們。
希臘前總理安東尼斯·薩馬拉斯曾表示,自己在中國看到了人類可以把沙漠變成綠洲的奇跡。
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院主席沙法特·卡卡赫爾則表示,庫布其模式是個奇跡,這個成功取決于中國政府的意愿,中國政府愿意改善生態這是最主要的。
伊朗國家防治沙塵暴中心主任茲奧丁·肖伊認為,可以從庫布其模式學習怎么治理荒漠化,尤其是公共部門怎么樣和私營部門合作,怎么樣鼓勵這些私營部門參加項目治理。
當天午間,在外賓考察結束后召開的一場分享會上,中國治沙企業家王文彪表示,庫布其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是可復制的,發展模式是可推廣的,技術創新是可借鑒的,能夠給更多受到荒漠化困擾的國家和人民帶來希望,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如果你們愿意,可以把庫布其的見聞帶回你們的國家,我們愿意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和技術,甚至是錯誤和教訓與你們分享。”王文彪在講話結束時仍然不忘對這些外賓們宣傳中國的治沙成果。(李愛平 陳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