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韓國科學家23日說,他們已研發出一種廉價、高效的制氫方法,為生產清潔能源帶來新的可能性。
據韓聯社4月23日報道,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納米粒子研究中心主任玄澤煥和首爾大學教授南基泰(音)為首的研究人員稱,他們有史以來首次成功實現了一種特殊的單原子多相催化反應,這種催化反應模仿了被人體用來借助普通光將水轉化為氫的酶。
同時擔任首爾大學特聘教授的玄澤煥說:“這一新創造的平臺技術利用置于納米二氧化鈦粒子上的銅原子制造出一種催化劑,這種催化劑可以像酶一樣在正常大氣壓和室溫下生成氫。”
實驗表明,在良好光照條件下,每克用于催化劑的材料每小時可生成30毫克氫。
報道稱,氫的制造成本很高,盡管按質量計算已知宇宙大部分由氫構成。如果能以較低的成本制氫,這種資源可以滿足全球大量的能源需求。據估計,2017年,全球氫市場規模超過1150億美元。
玄澤煥說,目前,大多數氫是利用甲烷重整技術制成的,這種技術因大量消耗能源、使用化石燃料和向空氣中排放溫室氣體而受到批評。
這一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新方法可利用40%以上的光進行氫轉化反應,與使用極其昂貴的鉑的催化劑效率相當。
成員還包括韓國科學技術院的金亨雋(音)的該研究團隊稱,這種新的銅-二氧化鈦催化劑能生成的氫是僅使用二氧化鈦方法的3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