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6月2日電(祁增蓓)記者2日從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獲悉,2018年以來,青海檢察機關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領域違法犯罪,積極主動發揮檢察職能,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364件,督促恢復被毀損林地2243畝;督促恢復被非法改變用途和占用的耕地9212畝,督促恢復被非法開墾和占用的草原5173畝;督促清理污染和被占用的河道413公里;督促回收和清理生產類固體廢物5117噸。
為迎接第51個世界環境日,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省生態環境廳在當日共同召開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近年來,該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情況以及該省檢察機關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的情況,并發布10件生態環境領域典型案例。
圖為青海省人民檢察院新聞發言人發布典型案例。 祁增蓓 攝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與省檢察院建立聯動協作機制,積極探索辦案實踐,形成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相互支持、相互補充法治合力,各市州政府對符合索賠條件的生態環境破壞案件,實現應立盡立、應提盡提、應賠盡賠,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青海省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70余起,涉及生態破壞、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突發環境事件等類型,以采取賠償義務人自行修復、替代性修復、委托第三方修復等方式實施生態環境修復,達到了追責到位、賠償到位、修復到位的目標要求。
圖為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言人發布典型案例。 祁增蓓 攝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青海省檢察機關圍繞守護長江黃河、建設國家公園等重大戰略,充分發揮公益訴訟等檢察職能作用,切實強化與生態環境等行政主管部門的常態協作、密切溝通,部署開展了助力守護長江黃河健康安瀾、助推長江青海流域治污治岸治漁、守護好我們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專項活動,在三江源地區、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環青海湖區域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巡回檢察,制定落實《青海省“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等實施意見,助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此外,發布的10件典型案例,分別涉及生態損害賠償、公益訴訟檢察兩大領域,既是執法司法機關聚焦水環境污染、耕地污染、非法開墾草地、超標排污等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其中,果洛州達日縣黃河流域非法采砂破壞草原生態修復行政公益訴訟案和海南州興海縣采砂廠水污染生態環境整治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案均發生在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核心區。
“這些典型案例是充分發揮生態損害賠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落實‘環境有價、損害擔責’法治理念的警示教材。”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說。(完)